【探究南方澳斷橋4】橋梁檢測歷史短 只能靠斷橋災難補破網

mm-logo會員專區文化
2000年,高屏大橋也曾發生斷橋事故。(中央社)
2000年,高屏大橋也曾發生斷橋事故。(中央社)
回溯《公路橋梁檢測及補強規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早期橋梁建設工法與材料都與現今差異極大,世界各國的橋梁檢測,亦是從每次災難中滾動式檢討。
台灣首次大宗橋梁意外事故,是1986年的中興橋坍陷事件。事故後,行政院指示經建會(現國家發展委員會)研究橋梁檢測安全制度,於1995年開始進行橋梁檢測作業。不過這套檢測作業由各個交通單位或地方政府自行辦理、缺乏統合。1999年九二一大震發生後,才統整為目前橋梁管理系統的雛形,並於2001年起上線供全國各橋梁主管機關使用。
九二一大震時,交通部著重提升橋梁耐震能力;2000年碧利斯颱風造成高屏大橋斷裂後,始規範新橋自完工後第五年開始要進行定期檢測,之後至少每兩年要檢測一次的頻率。2008年辛樂克颱風造成后豐大橋斷裂,橋梁的水下基礎開始全面體檢。同年,《公路鋼結構橋梁之檢測及補強規範》 才頒布。
南方澳跨港大橋斷裂初步研判與吊索鏽蝕斷裂有關,現已進入司法調查,交通部調查報告表定於年底選後才會出爐。
張嘉峰表示,歷年修訂的部頒橋梁檢測規範,是針對一般類型橋梁原則性所「訂出最基礎的檢測標準」,以提供各主管機關參考,並無斜張橋等特殊橋梁的規範,各主管機關應就轄管特殊橋梁另訂檢測項目。
一位航港局員工私下透露,航港局轄下17座橋,幾乎都未對外開放、鮮少供人行走,僅提供載卸貨使用,形式多半為傳統橋梁。「南方澳跨港大橋完全在港區外,當初也是地方爭取才建設,產權雖隸屬航港局,實際卻是地方在用,「對我們來說是一般公路橋梁的概念。若非這次事故,恐怕還是按照一般規範來進行檢測。」
「我們港務公司的確只懂船。」王錦榮表示,當時南方澳跨港大橋移交回來時讓他們很苦惱,曾問公路總局可不可以代管?可是被拒絕了。大概是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