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次大宗橋梁意外事故,是1986年的中興橋坍陷事件。事故後,行政院指示經建會(現國家發展委員會)研究橋梁檢測安全制度,於1995年開始進行橋梁檢測作業。不過這套檢測作業由各個交通單位或地方政府自行辦理、缺乏統合。1999年九二一大震發生後,才統整為目前橋梁管理系統的雛形,並於2001年起上線供全國各橋梁主管機關使用。
【探究南方澳斷橋4】橋梁檢測歷史短 只能靠斷橋災難補破網
回溯《公路橋梁檢測及補強規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早期橋梁建設工法與材料都與現今差異極大,世界各國的橋梁檢測,亦是從每次災難中滾動式檢討。
九二一大震時,交通部著重提升橋梁耐震能力;2000年碧利斯颱風造成高屏大橋斷裂後,始規範新橋自完工後第五年開始要進行定期檢測,之後至少每兩年要檢測一次的頻率。2008年辛樂克颱風造成后豐大橋斷裂,橋梁的水下基礎開始全面體檢。同年,《公路鋼結構橋梁之檢測及補強規範》 才頒布。
張嘉峰表示,歷年修訂的部頒橋梁檢測規範,是針對一般類型橋梁原則性所「訂出最基礎的檢測標準」,以提供各主管機關參考,並無斜張橋等特殊橋梁的規範,各主管機關應就轄管特殊橋梁另訂檢測項目。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