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地就醫的孩子們3】小女孩飄洋過海來看病 一天抽血24次加護病房住近70天會員專區人物愛澄(右)活潑不怕生,遇到陌生人會主動自我介紹,也認真記著記者的名字。圖為她主動協助「主廚到我家」的大廚製作魚排。文 李振豪攝影王漢順影音何懿原主播智偉發布時間 2019.12.16 05:58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32 臺北時間麥當勞叔叔之家鏡相人間就醫台東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常備空房間 以供急需離不開台北 長期抗戰洋洋爸又有多久沒有好好睡覺了?根據衛福部2018年統計,台東是台灣本島醫療資源最匱乏之地,全縣僅有七家醫院,尚不及台北市東區就有16家。而從外地到台北就醫的比例,據基金會統計,以中彰投的25%最高,東部也有12%。 常備空房間 以供急需多年來被視為解方的南迴醫院,2012年開始籌備,官網還顯示著2020年完成的「南迴大夢進度」,但我打電話詢問,聽到的回答是:「至少會延後二年,資金也還有一億元缺口。」沒聽到的,是無數台東家庭的嘆息。不幸中的大幸是,南迴醫院停滯,但確實已有像麥當勞叔叔之家這樣和醫院建立起合作默契的單位,隨時轉介需求者,32個房間,隨時維持在最多7成5的住房率,剩下2成5,則留給突遭緊急狀況的家庭使用。9歲的愛澄,去年底發現腦部長了2顆腫瘤,發病後不到一週,就漂洋過海來看病。比方說愛澄一家。9歲的她,去年底發現腦部長了2顆腫瘤。老家在台中,但其時加上2個妹妹的一家5口,早已因爸媽的工作移居澳門,發病後不到一週,就漂洋過海來看病,「我記得很清楚,12月18日那天回台灣安排檢查。當時就是從澳門那邊派救護車送到機場,搭飛機回來後,這邊也有救護車載到北醫,當天就住院。我們18日回來,12月24日就開刀。」愛澄爸鄭文斌說。最嚴重時,她一天要抽血24次,「在加護病房,她後面6支點滴架,不同的輸液一直在輸,24小時一直輸。剛開完腦部手術、回到加護病房時,身邊很多點滴架,儀器一直在叫,晚上我照顧她的時候都很怕聽見儀器叫,很怕又有什麼狀況。」離不開台北 長期抗戰他們在加護病房住了將近70天,2月底出院前,醫生關心後續安排,他們本想回台中,「但又擔心她回到台中,這2個小時的車程會有什麼情況。保險起見,我們其實盡量不離開台北市。」於是社工介入,轉介他們住進麥當勞叔叔之家,「這邊回醫院只要20分鐘。我們當時就好像溺水的人,抓到了一根浮木。」一段話,道出遠地就醫的最難處,在於「路途上的風險」。錢能解決的事都是小事,相較於人命,交通及住宿費幾近不值一提。義牧曾自外地遠赴台北就醫,所需要的交通和住宿費,都讓健康的成本高過其他人。歷經七次化療,他們也就入住了7次,共約80天,且仍持續累計中。這天,我們兵分二路,攝影記者隨愛澄爸在醫院辦理出院手續,一路來到這民宿一般的機構;我則再次陪著義牧回診,剛考完試的義牧心情十分放鬆,雖然還是酷酷的模樣,但不時拿出課本給我看他落後同齡者二年的進度,一下子又玩起手機,若不是因為採訪,看上去也就是個健康的少年。義牧媽則隨口和我聊起,不知為何要一路追蹤到義牧的下一代?我側訪主治醫師周獻堂,他說:「不是擔心復發,而是化療有時會有後遺症,我們要追蹤。」正吻合了洋洋爸說的「長期抗戰」。所幸義牧一家已搬至台北,不用再迢迢路遠地看病。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贊助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