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嘉番外篇】被說是文青 羅文嘉:理想沒踩在現實的土壤,不可能長出花來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老被人貼上「文青」的標籤,羅文嘉卻說自己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文青,而是在生活裡徹底實踐所信仰的價值。
老被人貼上「文青」的標籤,羅文嘉卻說自己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文青,而是在生活裡徹底實踐所信仰的價值。
2008年,陳水扁捲入弊案下台,全台灣人民大激憤,用選票讓民進黨大敗,政黨再次輪替給國民黨的馬英九。當時,身為陳水扁人馬的羅文嘉背負了不小壓力,因為批判阿扁而被打為「十一寇」的他,幾度在黨內呼籲改革,卻有志難伸,他在外面成立了一間倉庫藝文空間,做紀錄片,還籌辦了《二次黨外》雜誌。
「當時民進黨兵敗,我並沒有氣餒。我嘗試想辦法提出改革想法,在經過『十一寇風波』之後,我還是成為中常委,我也知道政治要派系運作、要實力,我也參與了,但參與2年後意識到這不是我擅長的。我那時面臨一個想法是說,我要繼續往前這樣走下去嗎?越走我會越適合現在發展中的民進黨,但我會越不像從前的我,所以要嘛我讓自己改變得更徹底、更適合生存,要嘛我應該離開這裡。」
2011年底,羅文嘉投入台北市立委,卻在黨內初選階段,敗給了姚文智,隨後他開記者會痛斥負面選舉歪風,表達對政治灰心。他正視了性格與環境的落差,「這場初選失敗,讓我意識到,其實我沒辦法改變這個外在環境,它超出了我能改變的能力範圍。如果我要改變外在,我必須改變自己更多,可是那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我沒辦法改變自己那麼多,所以我決定離開。」
離開政治圈後,他返回故鄉桃園新屋種田、靜養,另一方面緬懷父親。2010年父親罹肝癌病逝,「那一年影響我比較大,是我真的待在鄉下時間最多的時候。我那時心裡已經差不多有一個方向,但未必會下決心,真的去做了也未必那麼篤定。」
談到自己與民進黨內同志的恩怨,他一臉無奈地說,「我以前很在乎別人怎麼看我,可是我現在在乎的不是別人怎麼看我,我會在乎歷史怎麼看。如果所有人覺得你好,表示你真的很長袖善舞,能夠滿足所有人,除非你是個大慈善家,有很多本錢,對所有人都好。可是在你成為慈善家以前,不可能所有人都覺得你好啊,你做很多選擇,一定有人好,有人不好,有人贊成,有人反對,問題是你在乎哪些人贊成?哪些人反對?在乎哪些人看你?」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