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時,老師巴奈(Panay Arik)帶著4個部落的孩子在太陽下牽手圍圈,「孩子們來吧!手牽手。」唱著一首又一首的族語歌,從互相打招呼、認識身體部位,到認識季節變換、動物樣態、東邊山上的樹與溪裡的魚。孩子們笑得開心有樣學樣,對旋律朗朗上口。
【鏡相人間】族語是回家的路 秀姑巒溪阿美語河邊教室
50歲這年,馬躍比吼回到花蓮玉里春日部落,創辦「南島魯瑪社」部落河邊教室,為孩子打造全阿美語的學習環境。先前他做過許多原住民運動:回復族語姓名、在凱道住了4百多天爭取傳統領域、當過原民台台長、參選立委、拍紀錄片,「我之前做的事情都沒有成功,可能難度比較高。原住民的歷史沒有人幫我們寫,所以我們要自己寫,從自己的家族、部落遷徙開始寫。」
老師帶著孩子們全程以阿美語學習部落的歷史、山河、植物,回到家,家長也試著用族語與孩子們對話。自己族語自己救,面對老人家凋零、傳統流失,馬躍比吼與族人要用教育扎根,無論成功與否,把語言的鑰匙交到孩子手上,使他們不致迷失回家的路。
請說族語!長大才知這叫文化
然後是肆無忌憚地玩沙坑、盪鞦韆、歡鬧跑跳,教室是一幢尖頂木屋,周邊有樹木菜園,直到老師點起蠟燭唱起歌,召喚孩子們一一進入教室,用玩偶說故事,接著包水餃、吃午飯、午睡2個小時後再玩到下午4時。和一般幼兒園的差別在於,這一切全都是用阿美語進行的。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