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才能飛2】家有暖父嚴母 他生長於「孩子生病受傷時不能抱」的家庭會員專區人物白昆禾因穿越機空拍技術備受肯定,他說初學時每天練1、2個小時,也使用模擬機練習。文 李振豪攝影周永受影音何懿原發布時間 2020.07.19 05:58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35 臺北時間父母白昆禾YouTuber網紅鏡相人間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母子倆起齟齬 全因物質起拒拿光環換錢 存款險歸零然而,總算闖出點名堂的白昆禾,卻仍過著「賺多少就投多少在器材更新」的循環中。採訪這天,餐桌上他問母親:「那妳要投資我嗎?」白媽語氣平淡地回:「我們讓你在家裡白吃白住,不是投資嗎?」白昆禾說自己很努力工作,在社會求生,為什麼媽媽不幫他?白媽說昆禾IG封鎖她,她想了解兒子卻不得其門而入。白昆禾反駁:「妳看了我的文章又不認同,我為什麼要給妳看?」白媽回:「我有不認同的自由。」白昆禾說:「我也有封鎖妳的自由。」二人一來一往,一冷一熱,我們在他頻道裡看見的溫暖實境秀瞬間轉換風格,變成類戲劇。白昆禾最後講:「如果不是爸爸幫我,我早就徹底喪志了!」我後來問白爸細節,他才說:「偶爾還是會資助他一下。但媽媽會覺得我扯她後腿啊!」母子倆起齟齬 全因物質起總是這樣的,母子二人為了「物質」激烈討論,白爸居中緩頰,白昆禾漸漸就放棄、什麼都不講了。他是那種談起創作時,連茫然都能當作燃料,燒出滿腔熱血的人。許多想法,許多想做的事。他說自己貴人很多,一路上也確實總在該被看見時被看見,甚至說出青春無敵的宣言:「當你真心想要完成一件事,全世界都會來幫助你。」白昆禾(右)在用餐時和媽媽周惠禎(中)辯論「家長的責任」,媽媽從頭到尾都不動如山,亦不接受說服,白昆禾在我們面前逐漸放棄了討論。但晚餐場景後,我想起的卻是他說:「我媽成功讓我有一個想法是,沒人會希望自己是廢人。他們在給愛這件事真的從不手軟,但有時候我更需要的是物質。」他說過自己渴望像一般人一樣能和爸媽去吃麥當勞,「但我家很少外食。」買器材的投資,則變成引爆點。我腦中浮現一畫面,是母鷹在教導小鷹獨立時,用的方法通常是直接把小鷹推下懸崖。這幾年,白昆禾在現實裡跌撞前進,幾乎是自立求生。餐桌場景裡,白爸白媽最後連番跟我說:「我們家是那種孩子生病受傷時不會去抱的家庭。我們不想孩子把『抱抱』和『受傷』聯想在一起,受傷生病了,治療比抱抱重要。」白昆禾的人生目標之一,是為爸爸寫故事,記下他如何「支持我們每一個人的夢想」。我留意到他每次說「我們家」,其實都是在說「我爸爸」,細究才知道,曾是北一女數學老師的白媽,因朋友介紹和當時是職業軍人的白爸交往。白爸是那種會為老婆一句「你在部隊無法一起照顧小孩」而選擇退伍、去當卡車司機的人,白媽則是在白昆禾小學三年級決定出國修習山達基課程,加總約有6年時間不在孩子身邊,幾乎是白昆禾人生中的三分之一。與眾不同、接近不容質疑的教育觀點,則是受到山達基啟發,白爸也百分百認同白媽的理念,多次表示:「孩子的媽對教育很有一套。」白裕文(圖)擔任貨運司機,工作的情況被兒子拍進影片裡。掌鏡的白昆禾說:「這已經不只是我們父子的故事,更是勞工的心聲。」(翻攝白昆禾頻道)白媽為我們總結這個家的最高教育準則:「不要壓抑孩子、讓他做不想做的事。我們看過太多例子,壓抑會導致意外、生病、出錯。」她舉例說,小時候父親看見流氓,會請她避開,「爸爸說『看了就會被打』 ,造成我的陰影。我不想要灌輸恐懼給孩子。」白媽又舉例:「白昆禾國中時,有天晚上10點打電話告訴我,說要騎腳踏車去白沙灣,已經在路上。我怎麼勸說都沒用,他還是去了。半夜一點打來說,已經躺在沙灘上了。我整夜無法睡,半夜4點聽到他開門回家,才能睡。他是性情中人,但我們也不能說他讓我們擔心得睡不著,那是情緒勒索。」拒拿光環換錢 存款險歸零還有一次,白昆禾在學校把大家的便當盒當成樂器敲打,被老師指破壞公物,昆禾回嘴大罵,結果被記了一支警告。身為母親的她沒有責備,只是打電話問學校,便當盒凹了嗎?壞了嗎?沒有。她跟孩子說:「媽媽知道了。錯的是老師,你沒有錯。但你應該要好好講清楚啊,你回罵老師就錯了。」孩子覺得被信任、被理解,心防卸下,就哭了,以後再受委屈,知道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媽媽記得的事很多,包括孩子小時候的夢想,「是買一間大房子,讓朋友都進來住。他喜歡團體。」我隨即想起初訪時,問白昆禾這麼早出社會單打獨鬥,會孤單嗎?他說:「老實說我非常孤單。」語氣接近哀傷,20歲的孩子不該有的哀傷。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贊助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