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評】台商前進印度

mm-logo會員專區時事
印度是ex-China戰略最大亮點,莫迪總理(圖)的改革力度更甚於鄧小平。台灣政府與企業對其變化不夠了解,政府的南向政策應強化雙方全面往來,鋪設更有利平台。(東方IC)
印度是ex-China戰略最大亮點,莫迪總理(圖)的改革力度更甚於鄧小平。台灣政府與企業對其變化不夠了解,政府的南向政策應強化雙方全面往來,鋪設更有利平台。(東方IC)
7月台積電的大漲,帶領台灣股市一度突破12682點的30年歷史天價,上市加上櫃的成交量更天天都在2500億元以上,燦爛的煙花吸引眾人目光,卻同時遮掩台灣科技產業面的另一個殘酷的挑戰:大陸台灣組裝工廠,正被趕出中國大陸。
7月17日,緯創宣布將蘇州的iPhone組裝廠賣給中國立訊,和碩旗下專做iPad與Mac機殼的鎧勝也即將轉手立訊,二家公司賣廠所得,轉投資立訊的股票,和碩同時宣布在印度清奈設廠,加上早已立足印度的鴻海,三大iPhone組裝廠全數到印度報到。
雖然各家公司都沒有明講,不過這顯然是蘋果公司「供應鏈策略」調整的結果。中國與美國正在全面脫鉤,北京政府急於建立自己的科技國家隊,蘋果等跨國企業也完成「ex-China」的平行策略,中國的歸中國,中國以外的在印度、東南亞生產。
台廠從90年代末期開始西進,運用中國土地、勞工、以及政策優惠,高效率生產的產品賣給歐美廠商行銷全球,台灣四、五年級一整個世代的企業主與專業經理人,長達30年打造的成功方程式已經不再靈驗。這當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強迫這群已5、60歲的台灣製造大軍轉進印度與東南亞,更是極為殘酷的抉擇,但是商場無情,當競爭趨勢已經轉變時,能夠順勢改變的企業才能永續,否則就等著被淘汰。
這也是台灣製造業再一次全球化、全面升級的世紀機會,台灣企業的老闆與歐美買主的決策階層,累積了幾十年深厚的信任基礎;台廠專業經理人在產線自動化的第一線經驗,可以藉著生產基地的轉換,打造更新、更有效率的生產流程,拉開與競爭者的距離。ex-China的策略早已累積了豐富的案例,成衣、鞋業龍頭已大幅降低中國生產比重,鴻海、仁寶、廣達、和碩、緯創等科技大廠移出中國的腳步也不斷在加速當中,強迫轉型的壓力,正好是產業升級、優勝劣敗的洗牌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不熟悉的印度正在快速轉變,莫迪總理的改革力度更甚於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他在短短四年內把流通的鈔票、稅制都做了結構性的轉變,把道路鋪到每一個偏遠的小村莊,4G網路的普及,更讓印度從各方割據的封建國家,迅速縮小差距,整合成實質統一的大國,蘋果、谷歌、臉書、亞馬遜等一長串的美國公司都投注巨額資金與資源進入印度,印度是ex-China戰略的最大亮點。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