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鏡到底】永遠的臺北人 白先勇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白先勇在自家受訪,後面的畫是畫家奚淞的作品。
白先勇在自家受訪,後面的畫是畫家奚淞的作品。
疫情之年,白先勇的「父親3部曲」完成了,《孽子》也迎來了40週年。父親忌日這天,83歲的小說家上山掃墓,和父親說話,彷彿是晚了54年的告別。
父親3部曲一共6冊,累計83萬字,小說家為父親平反,像長篇墓誌銘,也像史記,和史學家合作,讓證據說話。其實早從《臺北人》起,他就在為父輩一代的故事發聲,定義戰敗流離的時代,也定義了自己。
我們問他,會覺得自己的生命,才是《臺北人》的最後一章嗎?恍若赤子為父作傳的他回答:「本來也就是這樣子啊。」
如同《臺北人》最後一篇〈國葬〉的開場,12月天,天色陰霾,空氣冷峭,寒風陣陣吹掠,我們跟著白先勇,來到位於六張犁的白榕蔭堂墓園。緩坡山道一路向上,幾處岔路讓司機遲疑,但白先勇只瞧一眼就指示了方向。這路途他常走,即便每年皆到美國避暑,這日子也差不多回來了。
白先勇在白家墓園。他說了多次〈國葬〉裡的最後一句是「敬禮」,他也似用父親3部曲完成了對父親的一次致意。
什麼日子?父親忌日。8年前,白先勇出版《父親與民國》,是為「父親三部曲」的第一部,卷末照片即是他撐著雨傘,在父親的墓前悼念。8年後,他又回到這裡。在車上,他一路和我們談著父親白崇禧過世後,多少過往的部下前往悼念,像重新敘述一遍自己的小說。下了車,他就成了自己的小說人物,儘管年邁了,也要來追憶名將身影。

白先勇小檔案

  • 1937年:出生廣西桂林
  • 1952年:移居台灣,插班建國中學,隨後念成大水利與台大外文系
  • 1960年:大三,與同學王文興、李歐梵等人辦《現代文學》雜誌
  • 1963年:赴美國愛荷華大學修習文學理論和創作研究
  • 1971年:出版《臺北人》短篇小說集
  • 1977年:於《現代文學》連載《孽子》,1981年於新加坡《南洋商報》完結。
  • 2003年:製作青春版崑曲《牡丹亭》
  • 2015年:馬英九頒贈二等景星勳章
  • 2020年:完成父親3部曲最後一部《悲歡離合40年:白崇禧與蔣介石》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