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舒適圈番外篇】第一名分析師的成功心法:英文要好、不一定要念EMBA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做為台灣最著名的外資分析師,楊應超認為英文能力與在業界的積累,是成為優秀分析師的關鍵。
做為台灣最著名的外資分析師,楊應超認為英文能力與在業界的積累,是成為優秀分析師的關鍵。
去年底回台後,楊應超不時收到許多演講邀約,邀請他暢談如何在外資投行圈站穩腳步。他認為,除了勤做功課,多拜訪客戶、打聽消息,在業界的長期積累,以及英文好不好都是關鍵。
楊應超在國中三年級時隨家人移民美國,「當時我爸媽認為教育要好,就移民美國。」一家人落腳在亞利桑納州,北方一個靠近大峽谷的小鎮Flagstaff開餐館。當地華人稀少,逼得楊應超不得不開口講英文,「那時我得很痛苦,英文不好,覺得自己像一條Underdog(指鬥狗時打輸的狗,譬喻弱勢的一方)。」
因為英文不好、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楊應超形容,他的青少年時期幾乎又聾又啞。為了學英文,他考上普渡大學電機系後主動出擊,在校內積極參加社團,還成為第一位亞裔學生會會長,畢業後則進入IBM擔任電機工程師。
為了強化英文,楊應超大學考上普渡大學電機系後主動出擊,在校內積極參加社團,成為第一位亞裔學生會會長。(楊應超提供)
楊應超認為,他在產業工作的經驗,幫助他成為分析師後,能更快地使用業界聽得懂語言進行溝通,「當一個好的分析師首先要有理工背景、要有產業經驗,英文要好,要知道怎麼推銷、還要能寫。沒有過去在業界的積累、發展,我也不可能當分析師。」
至於台灣人喜歡讀EMBA,楊應超則認為如果要當外資分析師,「上班上了一整天,哪還有力氣晚上或週末繼續看書?讀EMBA基本上是沒有用處的。」他認為,學業、事業蠟燭二頭燒,無法專精反而容易二頭落空,「真正想學習的人根本不會去念,念書就要全心投入。」。
楊應超(右)在台期間,不時收到許多演講邀約。圖為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董事長連勝文(左)邀請楊應超,赴智庫演講。
楊應超以自身的經驗舉例,大學畢業後,他進入IBM擔任電機工程師,工作3年後便決定辭職,到芝加哥大學攻讀商學院企管碩士(MBA)。
重返校園時楊應超剛新婚,甫成家便成為全職學生,風險高、投入的機會成本也大,但等到他進入芝大後才發現,身邊的同學不乏從全美各大公司離職的一級主管,他們冒得風險比他更高,加上MBA學費不便宜,每個人上起課來都是戰戰兢競,更遑論翹課。
台灣人愛讀EMBA與在職專班,楊應超對此則持反對意見。他認為,「上班上了一整天,哪還有力氣晚上或週末繼續看書?」
順利取得MBA學位,楊應超成功替自己的履歷加值,進入當時國際五大企管顧問公司之一的科爾尼(後被美國上市公司EDS併購),之後又獲得機會到亞洲發展,替他開啟踏入分析師領域的一扇窗。「一直待在舒適圈,不成長,就會退步;生活越穩定,風險越大、越危險。」楊應超說。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