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職棒窄門外番外篇】撲壘包失去棒球選手生命 他無悔:我享受棒球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張維傑說,雖然是棒球選手出身,但因是大學畢業後轉跑道,面對的迷茫處境其實跟許多大學生一樣。
張維傑說,雖然是棒球選手出身,但因是大學畢業後轉跑道,面對的迷茫處境其實跟許多大學生一樣。
受傷,是許多棒球選手放棄繼續打棒球的原因。
採訪前一天,26歲的張維傑去打羽毛球,因為揮拍的動作跟投球的動作一樣,用力過猛,右邊肩膀因此脫臼了。「習慣性脫臼是我決定不打棒球的原因。」他現職是一位軟體工程師。談起習慣性脫臼,他提起不打棒球後,到台北市衡陽街的補習班報名工程師訓練營開始學寫程式,常常早上10點到教室,一路上課、練習到晚上10點,因為彎腰駝背太久,曾經有二次在教室裡脫臼,必須請同學幫忙接回去。
成為棒球選手,是因為爸爸愛看棒球。小時候爸爸常帶他到棒球場,那是兄弟象黃金三劍客開啟三連霸的時代,場場爆滿,父子有時必須買黃牛票才能進場,張維傑因此成了兄弟象迷,喜歡陳致遠。「我就吵著要去兄弟夏令營,很好笑,還沒參加,我就拿一個手套、一顆球,去附近的國中丟牆壁,一直丟。」後來更加入了棒球隊,當捕手。
那時的他夢想成為職棒選手。「小時候不會去想職棒選手能賺多少錢,而是走進棒球場時,有很多人來看你,為你鼓掌。」不過,2007年爆發中職假球簽賭案,先是米迪亞棒球隊解散,「記得那天跳開合跳,跳到一半,教練說:『中信鯨沒了。』上國中才有黑象事件。」對他來講,打假球是個人行為,不影響他喜歡棒球,頂多就是作文寫喜歡的棒球選手,從陳致遠變成彭政閔。當時許多同學因此不繼續打棒球,他猜測:「可能家長們擔心小孩子以後打職棒會被黑道暴力威脅吧。」至於他父母,總是尊重他,由他自己決定打不打。
張維傑曾經花上12小時找程式中的BUG,後來發現只是多按了一個空白,讓他氣得罵髒話,因此嚇到同事。
國二時,因撲壘時膝蓋先著地,右膝蓋十字韌帶斷裂,無法蹲捕,改練內野手,之後憑著打擊能力進入棒球強校穀保高中。高一時,他右膝蓋開刀,「每天撐著拐杖,坐公車去復健,然後回來看人家練習,每天都這樣。」那時他沒想過放棄棒球,得不到先發位置,就天天練揮棒。「他們一有比賽,我就拎著一支球棒,在旁邊一直打、一直打,晚上回宿舍,9點半就寢,我就揮到12點,每天都這樣。」
數不清的揮棒次數有了回報,高三時獲得了先發位置,第一次上場比賽,是東高盃。「賽前知道自己是先發,我對自己講,這可能是我最後一次機會,如果表現好,說不定就能爭取先發。」他成功靠著打擊拿下先發位置,打黑豹旗時,更因為單場3支安打的好表現,被長期關注他的記者寫成浴火重生的新聞。那一年,穀保也拿下黑豹旗冠軍,其後他以公費生資格上開南大學。
大學二年級,他回歸捕手位置,那年的開南大學棒球隊拿到大專盃冠軍。雖然張維傑不曾進入國家隊,也不曾被球探關注,但只要技術更進精進,職棒並非遙不可及的事。於是大三時,他自費去美國打夏季聯盟,然而,他在離美前2個禮拜,因為撲壘傷了右肩,從此習慣性脫臼。「那時我覺得,自己走到終點了。」
他其實可以帶著傷去打社會甲組,那一年味全也準備成立職業棒球隊,但他想得很清楚:「我復健、找回球感,時間要2、3年,那時已經25歲了,就算去城市隊打甲組,可能也因為有傷,頂多打2、3 年,把這些時間放到別的地方,對我更有幫助,我看的是未來的2、30年。」
右邊肩膀的習慣性脫臼,是張維傑放棄打棒球的原因。
大學畢業後不打棒球,張維傑也曾經迷茫過,父母從事餐飲業,他回家幫忙結帳、送餐,有一段時間:「沒有目標,茫然的時候,每天都早上才睡,睡2、3個小時就起來,有時間就出去跟朋友喝酒,喝到早上才回家,逃避世界的感覺。」他打算學技術,去小籠包店當了1個月學徒,但棒球比賽訓練再苦、天氣再熱都受得了的他,卻因內外場溫差大,有15天都感冒發燒到必須吊點滴,因此離職。
他上人力銀行網站找工作,認為自己還年輕,可以多嘗試,發現軟體工程師這一職稱的薪水不錯,便決定去補習班上課。「網路上有太多資訊可以學,全民coding,現在小學生已經在學coding了,未來趨勢以後每個人說不定都要有這種基礎能力。」3年的時間,他從一個連安裝寫程式軟體都不會的人,一路學到能為客戶製作網頁,也曾經找bug找到快瘋掉,「可能只是多了一個空白、逗點,那時就覺得自己很白癡,我有一天從晚上6點找到隔天早上6點,最後發現是網頁快取問題,程式碼根本沒有問題。」
讓你重來的話,還會想打棒球嗎?「打呀,蠻好玩的呀,我經歷這13年,是沒打棒球的人沒辦法經歷的13年,這13年是寶貴的。」他懷念整支棒球隊團體行動,比賽時所有人都在同一條船上的感覺,那是出社會後難以經歷的團體感。
對張維傑來說,棒球路上最輝煌的時光,是開南大學時期回歸捕手位置,跟著隊友一起努力拿下大專盃冠軍。(張維傑提供)
最後沒進職棒,不會覺得可惜嗎?「要比可惜的話,我不會是最可惜的,我還沒成功,怎麼會可惜?」他說自己只是沒能把興趣轉變為工作,真正可惜的,是已經成為職業選手卻因傷沒能繼續打下去的棒球選手。「王建民如果沒有跑壘受傷,他說不定現在還在投,他已經成功了,真的已經把興趣變成職業了。如果你問王建民,還跑不跑那個壘?他可能回答早知道我不跑,說不定現在還在打。」
至於他,如果知道自己會受傷,還撲不撲那個讓他走向選手生涯終點的壘包?「撲呀,為什麼不撲?因為我享受棒球。」
★《鏡週刊》關心您:未滿18歲禁止飲酒,飲酒過量害人害己,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