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高盛預估,在重啟開放之後,2023年中國境內的內需成長將達5%,繼而可帶動貿易國的出口表現,最終讓全球的GDP提升1%。花旗銀行也預估,中國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率將達11%,有人民幣50兆元的規模。
【基金講堂】外資加速撤出 中國股市難見結構性上漲

中國確定自本週起恢復陸港澳三地全面通關,預計將帶動中港澳的旅遊、餐飲、酒店與零售業加速復甦腳步。但能否進一步確認中國經濟止穩,甚至是股市的上漲行情,並不樂觀。
畢竟在中國經濟成長的三頭馬車:投資、出口與消費中,最重要的驅動力就來自消費。2021年消費支出占GDP貢獻達65.4%,2022年因為封城,這個數字直接下滑到32.8%,可見衝擊有多麼巨大。
但我個人對此並不樂觀,主要在於三頭馬車的投資。去年底中國的FDI(外商直接投資)大減,11月較2021年同期下跌了33%,12月則下跌了29%,雖然全年度的FDI仍成長6.3%,但仔細分析FDI的來源,已連續3年有超過70%來自香港,與這些年中國官方強力要求海外中資企業將資金匯回的狀況吻合。
經濟非優先 外資難回歸
再看中國的外匯存底,截至去年12月為止是3兆1,276億美元,不但相較2014年3.99兆美元規模下滑了20%,怪的是中國過去4年多的時間裡,至少創造了2兆美元的貿易順差,外匯存底卻沒有增加,錢都到哪去了?
進一步看,中國目前外債近2.7兆美元,3兆美元的外匯存底扣完只剩3千多億美元,如果再扣掉FDI中來自海外的部分,中國的外匯存底幾乎清零了。但中國每年要進口超過4千億美元的石油、天然氣、大眾物資、原物料等,還有一帶一路資助各國的數百億美元資金,錢從哪裡來?
沒有錢的情形下,未來中國會出現更多缺電、停電的狀況,也會讓外資加速撤出,去年日本對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就降低了4%。
我認為,近年自中美貿易戰到新冠肺炎的清零政策,中國官方與過往最大的分別,在於經濟並非主要考量。這讓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發展與貿易都變得比以往更困難。
就今年的中國經濟發展來看,外商要回歸始終需要更謹慎的評估,如果官方沒有釋出以經濟作為優先政策的信號,我認為外資不會輕易歸隊,股市自然只有跌深反彈行情,而不會有結構性的上漲。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