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良、熱銷套書3折起!」「本區特價一本60元!」悶熱的5月,下午2點來到中正紀念堂大孝門邊的書展特賣會,人群出乎意料地多,有媽媽牽小孩、爸爸推嬰兒車,也有閒散的退休人士,只見一個穿藍色POLO衫、頭髮半灰、戴銀框眼鏡的阿伯,一邊指揮員工上架,一邊用親切的台灣國語開講:「這個敲球台教具,我們優惠南門書局讀者,現場賣399元,等下全部放上,大家再搶,好,1、2、3,開始!」不到幾分鐘,一桌教具已一掃而空。堆擺在長桌上的,還有明星兒童教育書籍如《小牛頓自然科學》《鹿橋兒童經典童話》雙語CD系列,以及不知哪冒出來的健康生活與歷史叢書如《在陽台種菜》《穴位按摩對症療法》《不敗女王朴槿惠》等。
【一鏡到底】大腦過動 張國文

今年3月,出版界連署呼籲立法推動圖書折扣秩序制,南門書局執行長張國文像反派一樣突然殺出,在臉書、在公聽會現場砲火隆隆,轟政府不應干預自由市場,業者當自強。
張國文並不是一直都這麼理直氣壯。他曾負債上千萬元;也曾因公司專賣雜誌、套書的業務性質,被主流出版認為素質不高;他所銷售的折扣書籍,更常被視為廉價書或清倉書市。
但曾被誤診為漸凍症、其實是妥瑞氏症合併焦慮的張國文,在社群時代抓到機會,將腦海中各種促銷點子,應用在臉書、LINE群組經營,他自己出版、自己發貨,還培養大批粉絲,而今不用靠誠品、博客來或MOMO,也能大聲說話。

阿伯很得意,轉向來採訪的我們:「你看大家排隊結帳成這樣,出版景氣不好?沒有啊。」然後指著扛大包小包準備結帳的媽媽們說:「這些都蹺班出來的,攝影記者要拍背面喔。」媽媽們笑成一團。
阿伯名喚張國文,今年56歲,上半年出版界若要選風雲人物,非他莫屬。
今年38女神節,台灣網路書店龍頭博客來無預警祭出大批圖書66折促銷,出版界一片譁然,三大圖書出版協會與台灣14間大型出版社董事長、經理人即聯合發起連署,呼籲政府制定「圖書折扣秩序制」,4月中,立委也如火如荼召開公聽會。
逆風發聲 業者當自強
未料,可能連許多愛書人都是第一次聽到的「南門書局」,卻在臉書貼出亮綠色底、標楷體的「堅決反對」,並找來20多家出版社連署,公聽會上,南門書局執行長張國文更是激動:「我們公司,連續3年,年營業額超過2億元,我們走在時代的尖端,包括書店,我有一間獨立書店,18坪,一年營業額1,200多萬元,3個員工,我暴利嗎?我很暴利。繳多少稅?繳很多稅。我們的經營方式跟大家不一樣,我們(的書)沒有給通路商,(如果)折扣被綁住,我們很無辜啊。」他滔滔不絕:「如果各位蕭條,你們要負責,是不是感情用不夠?是不是不夠認真?」
「張國文應該是這次公聽會最大的受益者了。」回憶公聽會風波,時報出版董事長趙政岷苦笑,認識張國文多年,他觀察,南門書局比起出版社,更像賣書的平台,有直銷的自製套書,也收購、轉賣大量清倉書,這類型的圖書銷售,過去有一部分在北市重慶南路書店、車站、地下街、賣場很常見,但張國文數位轉型最成功,將商業模式搬到社群網路,近年營業額驚人,「南門書局分眾化的經營,很值得學習,只是他的做法,沒有辦法做為台灣出版界的Total Solution(全方位解決方案)。」

張國文的圖書事業,落腳在新店工業區一間廠辦,28名員工,沒有出版社常見編輯、行銷各半的編制,電話行銷部門5人,編輯1人,其他多是行政、客服或出貨人員。他像傳產中小企業老闆,帶我們參觀他的出版基地,介紹每一本書的特色、成本,幾天賣了多少、回饋讀者多少,講到他跟廠商合作都是付現金,更是豪氣,「我都付現金,印刷廠、裝訂廠有困難,都是來找我,我們公司還有幾千萬元的現金。」
張國文並不是一直這麼理直氣壯。他的賣書人生,因誤診而起。
出生於台東縣成功鎮,張國文從小好動、愛玩,夢想是在家鄉選鎮長,怎知當兵時手麻腳麻,被診斷為漸凍症,醫生研判他剩不到2年壽命,讓他提早驗退。回到家,媽媽日夜哭,帶他去針灸、喝符水。不想讓家人傷心,聽高工同學說哥哥在台北《小牛頓》科學教育雜誌做到副理,薪水、福利都好,他想同學哥哥可以,他也可以,管他什麼漸凍症,返家不久就上台北打拚。
北上打拚 勤懇衝第一
1990年代,一個捲頭髮的鄉下男孩來到台北,穿著喇叭褲、尖角皮鞋,又黑又台,經理不看好,大家每天出去跑業務也沒人理他。第3天,張國文決定自己找方法,但他沒車、沒錢、沒人脈,便翻電話簿,沒想到打到國泰霖園圖書館,對方居然願意見他,張國文重演當時打電話的土直:「我說,鄭小姐您好,我是《小牛頓》的業務,是這樣子,我來公司才幾天,我來自台東成功,我滿懷希望上來打拚,我一定要成功回去,請妳給我這個機會,如果有預算,麻煩你們買我們《小牛頓》的書,我們《小牛頓》的書真的不錯…」那位窗口不但與他會面,還幫公司共13座圖書館各訂5套叢書,鄉下來打拚的年輕人靠著誠懇與衝勁,很快在《小牛頓》衝上業績第一名。

無奈公司6個月後財務出問題,發不出薪水,雖有人介紹他做醫療器材業務,但張國文賣書賣出成就感,決定和現在南門書局股東孫玉河一同創業,從賣雜誌開始,規模越做越大。
經營碰壁 擺攤還負債
那個年代出版業景氣正盛,彼時頗為知名的錦繡出版社,賣如《江山萬里》大部套書,員工規模可達上千人,張國文搭上這股潮流,心想公司業績好,沒風險意識,沒想到被信任的同事背叛,周轉不過來,2003年「突然間就趴下去。」
對張國文而言,被醫生宣判只剩2年壽命,都沒有那次失敗、負債1,800萬元來得挫折。他和所有欠債對象協商,白天照常工作,晚上擺攤。那幾年大型出版社接連倒閉,流出一套原價好幾萬元的書,他就在東區空地賣,「我跑好多地方,還有我太太,下飛機拉著空姐行李箱一起幫我賣書,遇到下雨、警察來趕,(臉上)是汗水、雨水還是淚水,我也不知道。」

太太王櫻蓉小他12歲,2人在他最低潮時結婚,回想那段日子,她坦言其實不知道負債這麼嚴重,因為每個月6萬元家用,他總是準時給,「而且看他擺攤,你不會覺得他能力差,他一天能賺1萬元,我就覺得,一個老闆可以這樣不容易。」
張國文花5、6年還清債務,重整旗鼓後,現金最重要,他開支票,隔日一定兌現,「公司幾千萬元現金,根本用不到,因為我們書都是自己賣,現金流很大,但為什麼要留?因為失敗過,我怕了你知道嗎?」他明白有些出版社是為了理想,但他必須顧麵包,所以選書一定考慮市場。
數位轉型 玩社群行銷
一位出版人士私下表示,從《小牛頓》到南門書局,張國文這類業務出身的直銷商,早年多以折扣和低價吸引讀者,業績銷售為上,在主流出版社眼中,他們素質不高,這十幾年,通路又越來越強勢,折扣越打越低,直銷商的角色更大不如前。
張國文也意識到要轉型。2011年,他在中正紀念堂附近開設南門書局,開始從主要承租車站、賣場空間檔期的通路發行商,轉型自行出版包括繪本、兒童教育與遊戲類套書,並成立自己的電商。他一邊減少向同行進貨,一邊將出版品集中在自家平台銷售,把通路的折扣讓給讀者,讀者可以更便宜的價格買到書,南門書局也降低對大型通路的依賴。
另一方面,張國文發揮過去在校園開發、街頭擺攤的業務本領,勇闖社群時代。「7、8年前股東跟我說,現在流行臉書做生意,我不信,他講了3次,我就自己用手機拍一拍,語音輸入上傳,沒想到搭配臉書廣告,效果超級好。」張國文以自己家為靈感寫的繪本《媽媽不是我的傭人》《我有一位萬能爸爸》系列套書,透過臉書廣告行銷,一年賣了36,000套,太太講起此事直搖頭笑:「他只是寫我跟兒子的事,畫風也不是說多精美,結果大賣,他就很會行銷。」

南門書局連3年在臉書的年度廣告預算超過4,000萬元,不僅是出版社第一,可能也是台灣商家前幾名。前年,臉書港台業務總經理何錦昌來台第一站,就是拜訪南門。張國文說:「去年到5千多萬元了,今年稍微少一點,因為我覺得好像不太對,現在都在玩LINE社群導購,一個LINE群5,000人,現在3群了。我在一群,《小小牛頓》系列4天『促銷』就賣了1,000萬元,你如果加入就知道我現在很紅,他們都叫我小編阿伯。」
南門書局的LINE群太熱門,在特賣會現場,一位媽媽好心先退出空出名額,我才能進LINE二群,見識這神祕世界的熱鬧:每天早上促銷優惠、無時無刻疑難雜症解答,外加不定時新套書、新教具直播介紹。「我兒子小三,剛來就說要跟小編阿伯拍照。」這位媽媽也響應張國文反對折扣秩序制的連署,「其實,家長也希望給孩子閱讀的環境,我們這3個月已經買了快2萬元,但圖書好貴,真的需要政府、出版社為家長多想一點。」
特價套書 成知識起點
像擺攤一樣特價販售的明星兒童教育套書、不知哪冒出來的健康生活與歷史叢書、眼花撩亂的教具書,或許不是書店排行榜上的名書,卻是許多人小時候接觸知識書籍的起點,或許也是經濟能力尚不允許時,渴望大量閱讀的後援。
那很會賣書的小編阿伯,小時候讀什麼書呢?他認真答:「《論語》《孟子》還有《古文觀止》。」那不是課本內容嗎?「國中也看金庸,但我更愛瓊瑤,什麼《心有千千結》《在水一方》,邊看邊哭…小時候喜歡看書,只是沒有那個環境。」由於家境不允許,張國文高工畢業後只能先當兵、工作,但他很得意,就算學歷只有高工,因為南門書局,他現在也能跟文化部官員、大學教授同桌平起平坐,「把公司經營到這樣子,我覺得很有成就感,看到排隊結帳,我就很有成就感,寫本書竟然可以賣36,000套,我也很有成就感…」

公司成功賺錢,他因此也能投資一些台灣歷史的書籍,例如《歲月台灣》套書,本刊攝影記者看到內頁珍貴的歷史照片,也眼睛一亮,希望收藏;而5年前收攤、差點絕版的《孫叔叔說鬼故事》,如今不再暢銷,張國文還是買下,希望經典故事書不會從此消失。除了工作,現在有時間看書嗎?他聳肩笑:「財經雜誌吧。」
曾被判罹患剩2年生命的漸凍症,張國文說,北上工作6、7年後他就不在意了。小孩出生檢查才知道,父子都有妥瑞氏症,那是一種運動神經元病變,患者會不由自主發出清喉嚨的聲音,或聳肩、搖頭晃腦等,病癥不盡相同;張國文的父親是過動,醒著就要動,不動脾氣就不好,張國文則是腦筋一直在動,他現在每天不斷在想的,就是LINE社群的下一步。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