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獨自一人』,或是『在一段關係裡和別人一起生活』這2種?」
【時代現場】成為類家人 社會住宅裡的互住實驗
去年6月內政部統計,僅1名老人獨居宅數為54.25萬,和2014年同期的26.22萬相比,翻轉倍增;同一時間,都會區居住成本攀升,青年僅能在狹小空間裡安身,老人獨居、青年蝸居,居住成了當代大難題,除了在市場尋屋,或是仰賴政府提供的社會住宅之外,借鏡國外的「共居實驗」,能不能成為同時滿足社會連結、可負擔租金與居住品質等條件的第3條路?
阿狼對「居住關係該是什麼模樣」感到困惑的那幾年,新北市城鄉局正開始在社會住宅裡嘗試各種居住實驗,試圖讓陌生人成為同一屋簷下的「類家人」。新北城鄉局主祕謝登武和OURs 都市改革組織祕書長彭揚凱是研究所的學長學弟,謝登武回憶:「知道OURs一直在倡議居住相關的政策,也引進國外很多共同居住相關案例的資料。」
共同居住的概念在歐洲已走了10幾年,由一群有共同居住理念的人為基礎,透過組成住宅合作社、住宅組織等方式,自行購地或以設定長期地上權方式取得土地,接著規劃出符合入住者需求的可負擔住宅。例如德國第4大城市科隆,一群家中有身障孩童的父母共組居住協會,打造出共融的居住社區,邀請一般大學生透過協助身障者,來換取無償入住。而位於維也納的「酷兒之家」,社區住戶組成涵蓋傳統與酷兒家庭、身障者與酷兒難民,讓不同性取向的人都能在社區擁有一席之地。
官民合作 共居實驗宅
看著國外資料,「我一直在想,共居這種模式有什麼好處?」謝登武表示,從台灣的現況切入,最為嚴峻的社會變遷之一,莫過於人口結構變動:不婚不生、高齡獨居比例越見顯著;同一時間,都會區居住成本攀升,青年僅能在狹小空間裡安身。2017年新北城鄉局首先在三峽北大社會住宅推出「青銀共居」的實驗,撥出3戶試辦,看看共居能否成為長輩獨居、青年蝸居的解方。那年,阿狼成了第一波參與計畫的青年之一。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