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雲工作的身心科診所網站上有條備註:就醫民眾若有隱私考量,可選擇非健保之自費門診,這些考量可能包含「商業保險的投保問題」。執業多年,他深知精神疾病影響的不只有病患的內在,一紙診斷還會讓外在世界對患者築起一道道城牆,剝奪許多權利,像是阻礙患者購買商業保險的機會。為了避免努力尋求心理健康的人因就醫絆住了其他醫療保障,「面對比較沒有急迫性的患者,我會先提醒他們這個問題。」
【時代現場】有錢也買不到 排除在保險之外的精神疾患
根據衛福部統計,2019年精神科門診、急診和住院治療人數總計超過280萬,占總人口數12%;健保資料也顯示,憂鬱症出現年輕化趨勢,2016至2021年的健保就醫資料發現,15至30歲年輕族群中,有精神科相關診斷者,從22.1萬人成長至29.2萬人,總健保就醫人數占比率從4.8%成長至7%,成長率高達47%。
精神症狀已是現代人普遍遭遇的疾病之一,雖逐步去汙名,讓就醫尋求協助不再需要遮遮掩掩,但許多人並不知道,努力保持心理健康的同時,卻也影響了購買商業保險的資格。
主動提病況 遭拒保竟成常態
精神疾患者購買保險受阻的狀況存在多年,只是沒親身碰上,一般人多半不知情,阿妙就是因此碰壁的案例。前年剛過30歲的阿妙想著該做點保險規劃,自嘲保險小白的她透過親戚認識了保險經紀人,對方羅列出幾種保險商品供她參考,雙方臨門一腳預備簽約前,阿妙主動告知自己幾年前因自殺未遂送醫,之後一直有在精神科就診、服藥,「我跟保險經紀人說,我已做好保費會加費的心理準備。」
當下保險經紀人並未多說什麼,只是隔陣子傳訊告知阿妙:「壽險類的醫療保險基本上不會通過核保,但如果想試試看,還是可以送件。」阿妙試了一把,果不其然送了2家保險公司都被拒保。
得知被拒保,阿妙不知所措,上網搜尋才發現因精神疾病而被拒保竟是廣泛狀況。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指出,「在國外,保險公司會將精神疾病視為『加重因子』,認為生活與工作的能力都將受影響,且有些疾病的自殺風險高,理賠認定相對複雜,所以乾脆拒保省得麻煩。」國內的保險業者多參照國外規則,因此精神疾患者購買商業保險頻頻被拒,「部分病患擔心這問題,會請醫師不要下那麼重的診斷,或是不就診,這都不是我們樂見的。」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