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最早期的關廟麵不叫關廟麵,而被稱為「大麵」「生麵乾」「柳仔麵」(柳為麵的台語單位)。
【關廟麵由來】傳統耐久滋味 關廟麵為何成地方特產?
關廟原本僅7、8家具規模的麵廠,瞬間暴增至20多家搶食大餅,如今更達40多家,甚至有外縣市生產的相似麵體,也打「關廟麵」在賣。
合進製麵第二代楊欽龍表示,外公李金生於日治時期和2個村人一起外出學製麵,3人合夥又拆夥,最後各自獨力經營。
他提到:「原本外公還兼賣豬血湯、湯麵等等,生麵乾只是兼著賣,沒想到出外關廟遊子常帶往各地,用於解鄉愁,也用於送友。漸漸地,獲贈的外地人見此麵方便儲存,單價又不高,吃來紮實可口,因此經過關廟時會特地購買,或託在地人幫忙帶回,關廟麵漸成地方特產。」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