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相人間】奇蹟的夏天 嘉興國小義興分校合唱團的故事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嘉興國小義興分校合唱團回台後表演不斷,這天在板橋藝文中心演出。
嘉興國小義興分校合唱團回台後表演不斷,這天在板橋藝文中心演出。
從窮到沒錢出國到一舉奪金,在歐洲舞台上贏得金質獎和特別獎,這個偏鄉合唱團瞬間獲得了全台注目。嘉興國小義興分校全校只有21人,除了1年級新生,每個孩子都是合唱團成員。
這個光亮奇蹟的夏天,我們走訪位在新竹的泰雅族馬胎部落,山裡沒有才藝補習班,沒有暑期夏令營,有的孩子是家扶兒,利用放假上山採摘水蜜桃變賣;有的孩子父母離異,三餐全靠高齡奶奶在後院種菜才有飯吃,部落日常生活仍在暗影中,但現實環境阻擋不了夢想的腳步,他們還要繼續唱,繼續走向世界。
范仲瑋一雙大眼晶晶亮亮,皮膚黝黑,身材瘦小。11歲的他熱愛田徑,跳高、跑步都是強項。這天早上是暑假尋常一日,他剛練完暑期集訓例行訓練,又輕輕鬆鬆地接連跳過6個間距1公尺以上的圓環,身手矯捷,但他腳上穿的是一雙雜牌運動鞋。天資優異,卻沒有足夠資源。
范仲瑋(左2)是合唱團健將,也是田徑好手,擅長跑步、跳高。

旅費不足 捐款踴躍

范仲瑋頑皮又叛逆,只喜歡跑步,是老師口中的問題人物。2016年學校成立合唱團,全校僅21人,扣掉年紀太小的5名一年級新生,每個人都要加入,一個也不能少。范仲瑋一開始唱歌時音準飄渺,總是嚷嚷著:「我就是不喜歡唱歌,為什麼要逼我練合唱?」改變契機是練習布農語〈收穫歌〉時,他自告奮勇爭取獨唸的機會,比其他同學更快背好布農語歌詞,老師同學們不斷鼓勵,對他讚譽有加,他不只變得愛唱歌,自信提升,連交作業也變得準時了。
去年底,嘉興國小義興分校校長徐榮春把合唱團練唱影片寄到維也納,幫學生報名,準備帶他們去奧地利維也納參加比賽。但是,整個部落有三分之二的家庭是單親、隔代教養,既拿不出旅費,連行李箱也買不起,1個孩子的旅費粗估要8萬元,該怎麼辦?徐榮春打算著:家庭自行負擔1萬5,000元,其餘款項則用募資。幸好經媒體報導,有人捐行李箱、有人贊助機票、有人送團服,最後湧進善心捐款七百多萬元,遠遠超出預期。指導老師謝馨蓮記得:「那天上完課,辦公室電話一直響,手機一直震動,回訊息到半夜12點多還回不完,大家都在問要怎麼捐錢?本來很擔心無法成行,那時才覺得好像有希望了,一群小朋友的努力終於被大家看見。」
孩子們從不會看五線譜到出國比賽,全靠指導老師謝馨蓮(後排左二)與黃怡嘉(後排左一)一路指導。(翻攝自臉書)
其實合唱團成立只有短短2年,孩子們原本看不懂五線譜,以為只要唱得大聲就是好,是老師耐心一句句帶唱,將音符刻在腦海裡,憑著絕佳音感,才慢慢明白合唱是互助合作,聲部間和諧唱和;也曾經因為自卑而不敢開口,非常害怕上台。主任李衛民回憶合唱團成立之初:「孩子會退到後面,也有孩子參加英語演講競賽,講到一半就講不下去了。我們希望藉由音樂找到孩子們的自信,最近一連串比賽、表演,小朋友非常有自信,馬上就知道要做什麼。」

父母離異 隔代教養

我們從內灣沿著縣道120進蜿蜒山路,才抵達馬胎部落,馬胎是泰雅語「雲霧交纏」之意,這裡因為地理位置偏僻,被稱為新竹縣尖石鄉的「前山黑色部落」,直到1990年代,才有馬路開通,「族人性格比較內向自卑,但也很樂觀。」李衛民說。
鐵皮屋三三兩兩地散落在山路邊,李衛民帶我們來到合唱團中年紀最小的姊妹家中,姊姊邱雅詩10歲、妹妹邱雅霓9歲,長得清秀可愛。在合唱團中,邱雅詩總是第一個標記好音高、背好合唱譜;邱雅霓則是半年內就學會看五線譜,非常努力練習音準。
邱雅詩(紫衣)、邱雅霓(粉紅衣)姊妹平時由姑姑、奶奶照顧,右後方的鐵皮屋就是她們的家。
暑假裡都在做些什麼?邱雅詩給我們看她在社交軟體「抖音」上嘟嘴、手比愛心的自拍影片,邱雅霓則在一旁插嘴:姊姊半夜會爬起來,追連續劇《流星花園》中國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她們的手機沒有門號也沒有吃到飽,只用家中無線網路接觸到外面的世界。
電視早就壞了,門口晾曬的衣物雜亂地掛滿竹竿,邱雅霓在悶熱的鐵皮屋內跑跑跳跳,一邊啃著冰棒,她說自己沒吃午飯,卻吃了4支冰棒,大剌剌地對我們開口笑,一口黑色蛀牙。奶奶管不動嗎?70歲的奶奶陳美裕無奈地說:「雅詩、雅霓的爸爸在竹東湖口電子廠做夜班,做2天休2天。」父母在她們幼稚園時就離婚了,母親改嫁,只有生日時會買蛋糕與披薩炸雞回來,為她們布置氣球慶生。
邱雅詩(左)、邱雅霓(右)所在的木板夾層就是平時睡覺的地方。
她們住的屋子,是某年颱風吹垮住家之後,由世界展望會捐款蓋的20餘坪鐵皮屋。同住的還有3個姑姑,但4年前一場酒駕自撞嚴重車禍,三姑姑陳麗娟左腳斷掉,四姑姑邱蘭芬左側肋骨全斷,肺部塌陷,開了12次刀後救回一命,至今靠氣切管呼吸,一天必須以機器抽痰4次。二姑姑陳麗菁則因嚴重憂鬱症,長期臥床不願外出。一家開銷靠著奶奶月領7,000元老人年金,支付完家中水電網路,已經沒有多餘的錢。
吃飯時間到了,後院種著茄子、四季豆、絲瓜等作物,直接採摘就可以下廚。沒電的冰箱打開,全是社福團體捐贈的炊粉、罐頭、米糧,姊妹倆童言童語抱怨:「一樣的菜要吃5天,很少吃肉,常常要吃冷掉的剩菜。」但是她們還是很愛奶奶,這次出國,她們從維也納買了項鍊送給奶奶當禮物。
出國參加比賽過後,有沒有感覺自己有何不同?「我比以前更開朗,以前我不喜歡講話,練合唱團要跟同學討論,話變得比較多。」邱雅詩的改變得益於合唱團的互助合作。練習時,我們看到邱雅詩、邱雅霓姊妹倆都會專注盯著指揮,絲毫不分心。

體驗文化 大開眼界

她們的表姊曾千育也來了。她的父親在她幼稚園時便癌症過世,母親在尖石開麵店,無暇照顧她,暑假期間,曾千育就上山來和表妹們一起玩。她是班上功課第一名,這次出國比賽更開了眼界:「我們這次有去莫札特的家,買了巧克力,還有很多可愛的小攤位、街頭藝人表演,在台灣沒看過。我吃了香腸,但是口味很重很鹹,不習慣。我以後想要自己賺錢,常常出國,認識不同文化。」
炎炎暑假,邱雅詩、邱雅霓、曾千育跟表妹在沙發上滑手機玩抖音打發時間。
繞了15分鐘山路,我們來到村子裡最偏遠的9鄰,這裡是范仲瑋家。范仲瑋是家中最小的孩子,14歲的姊姊念尖石國中,17歲的哥哥范仲儒每天從山上搭1個多小時的校車到竹東念光復高中電機科,他也畢業於義興分校,初下山時曾在班上遭同學欺負:「他們罵我『番仔』,我就衝過去打,罵他們『死平地人』!」
范仲瑋的媽媽邱慧貞今年37歲,5年前確診紅斑性狼瘡,「剛發病時腳腫得跟大象腳一樣,現在每天要吃藥,有時候會頭痛,不能曬太陽,曬久會頭暈。老公當板模工,他是師傅,1天工資2,300元,但這行靠天吃飯,半個月如果能做10天,算很好了。」邱慧貞狀況好時,可以跟老公一起去工地打零工,拔釘子、搬運料、清垃圾,日薪1,800元,做4、5天,身體不舒服了,就要休息5、6天。
媽媽邱慧貞(右)罹患紅斑性狼瘡,范仲瑋(左)在家會幫忙拿藥、做家事。
范仲瑋在母親生病期間加入了家扶基金會,今年暑假,他除了去高海拔山上幫姑姑採摘水蜜桃,也去參加家扶舉辦的夏令營。小小年紀的他扮演照顧者角色,在家裡,他會幫母親拿藥、掃地、洗碗,是媽媽口中的乖兒子。一家人靠父親在桃竹苗地區做板模工維生,回到家往往已經超過晚上8點,但一有空,范仲瑋會跟爸爸一起用手機看《WWE世界摔角》。

認識音樂 多元面貌

練習合唱團以後有什麼改變?范仲瑋說:「一開始我不喜歡唱歌,跩跩的,老師講什麼我都不聽,滿腦子想著跑田徑。老師訓練很嚴格,一年以後才比較喜歡合唱,因為可以學到很多語言,英文的、台灣的、原住民的。」
穿泰雅族團服站上舞台,獨唸布農語帶領合唱團,合唱團帶給他對原住民傳統的認同,還有走向世界的渴望,「我想要多出國看看,以前我的夢想就是出國玩,一直在台灣很像井底之蛙耶!」這次去維也納,他感受到不同的風土人情:「很多城堡、教會,不像台灣雜七雜八。人們從早到晚都在聊天,會找朋友坐在草地上吃東西,不會一直玩手機。」
合唱團6月在維也納「舒伯特國際合唱競賽」,贏得金質獎和特別獎。(翻攝自臉書)
第一次出國就得了金牌,那像是一次奇蹟夢幻之旅,還會有第二次嗎?校長徐榮春說,現正計畫讓嘉興國小本校和分校的合唱團一起合作,明年夏天,準備去德國參加比賽。范仲瑋的樂譜上做滿了強弱、快慢等不同記號,還寫下:「要出國,加油!」等為自己打氣的字句。暑假過後,范仲瑋即將升上六年級,他期待新來的轉學生,期待合唱團練習,更期待明年夏天再次出國。
從夢幻回到現實,時間是下午,部落裡的長輩們聚集在一起,喝些酒,唱幾首卡拉OK。校長徐榮春說:「在部落,唱歌跟喝酒常常扣在一起,部落的孩子其實都是很好的歌唱家,但能唱的都是卡拉OK,我覺得很可惜。」學校裡的音樂課一週三節,加上合唱團體訓練,打開孩子們對音樂的認識與想像,「他們會知道音樂其實很多元,將來的生命也可以很多元。當他們聽見自己的聲音可以和諧地合在一起後,會知道自己做了很不一樣的事,藉由幾次表演、比賽,他們的聲音被別人聽到,我很清楚觀察到,他們跟以前不太一樣了。」徐榮春說。
校長徐榮春(左)說,成立合唱團是為了讓孩子們多接觸音樂藝術。(翻攝自臉書)
究竟哪裡不一樣,一時之間也說不清楚。後來我們訪問了范仲瑋的班導師兼音樂老師黃怡嘉,她說,范仲瑋開始會去圖書館借音樂家傳記來閱讀,去維也納時還買了音樂盒,打開是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或許,當他偶爾打開音樂盒,像是轉動一把通往世界的鑰匙,傳出來的是夢想的聲音。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