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合唱團是希望藉由音樂改變小朋友學習、待人處事的態度,」指導老師謝馨蓮說。從一開始每堂音樂課教完五線譜就立刻忘記,不斷反覆重頭教起,到拿到新譜後自動標上音高,交到老師桌上,花了1年以上的時間,「他們會把你說的話記在心裡,有進步,非常感動。」
【合唱團奪金番外篇】偏鄉藝術教育 為孩子開一扇窗

早上10點,我們來到馬胎部落的嘉興國小義興分校,學校正放暑假,但合唱團為了接下來的表演,仍加緊腳步練習。教室裡,一群孩子跑跑跳跳,但鋼琴聲一落下,指揮老師上台,孩子們的眼神立刻變得專注,從發聲練習、分部排練,到和諧齊唱,完全團結集中,一點也不馬虎。
生活小細節也不放過。謝馨蓮說:「表演前我都會提醒,冰的、炸的、辣的不能吃,這次去維也納,天氣很熱,他們看到冰淇淋都在流口水,但還是會忍耐,他們知道這會影響到演唱。優酪乳會讓喉嚨卡痰,他們會說回家再喝。慢慢地,他們會記得老師交代的,也很在乎唱出來的聲音好不好。」

偏鄉部落中,父母多外出打零工,或是在山上種生薑、砍竹子,不會留意孩子的課業,校長徐榮春說:「有個二年級的孩子,每天動手跟同學打架,原來家裡爸媽常吵架、爸爸酗酒,工作是打零工。對孩子來說,他沒有學習方向,只能跟同學打打鬧鬧。練了合唱之後,他雖然看不懂五線譜,但是用聽力、模仿記憶,他這一年最大的改變是不會再跟同學打架。」
學校努力彌補家庭失落的功能,徐榮春2008年成立跨校學習團體「泰雅學堂」,開設假日團體班,開的課程有合唱、弦樂、管樂、英文、數學,學生來自尖石、五峰、竹東,「我們沒有考試甄選,想來就開一個門,從國小一年級到國中三年級,持續出席的大概70個左右,最多的時候一百五十幾人。會持續學習的學生跟家庭型態有關,比如不需要顧家事、務農,也有家長放任不管的。十年來,泰雅學堂讓孩子接觸泰雅族的老師、歌謠、文化,有很大的穩定功能。」
2015年徐榮春接下嘉興國小校長,發現這裡十幾年來都沒有音樂、美術老師,學生在才藝學習上非常少,「我鼓勵老師教孩子合唱,練習2、3次後,我就帶孩子們去比賽,他們雖然很害羞,但聲音很乾淨,我們是人數最少的,只有15人,但他們唱歌的生命力是60個人的孩子無法表現的,我希望讓他們的聲音讓國外更多人聽。」校長決定帶他們出國比賽,有了明確的目標,孩子們熬過嚴酷的集訓,「希望藉由這樣,讓他們知道生命不只侷限於現在的樣子,只要願意認真,未來有很多可能。這群孩子一開始對出國覺得很興奮,但也不知道興奮什麼,只是想像坐飛機、去很遠的地方,他們很相信校長、老師,花很多時間、體力練習,短時間之內提升到不同等級,能夠撐下來,我很感動。」
合唱團在維也納的教堂、公園裡練唱,唱給陌生的路人聽,「外國朋友非常熱情,給小朋友們很大掌聲,彷彿吃了一劑定心丸。」自信心透過音符,點滴進入孩子們的心中,著實不容易。徐榮春說,「當聲音被人聽到之後,他們會知道自己做了很不一樣的事。」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