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抗疫好難2】沒從SARS得到教訓 港議員批:如今推前線醫護送死

mm-logo會員專區文化
17年前SARS之後,香港的醫療資源幾乎沒有增加,半數的醫生診治9成港人,這次面對新冠肺炎,吃緊的醫護只能嚴陣以待。
17年前SARS之後,香港的醫療資源幾乎沒有增加,半數的醫生診治9成港人,這次面對新冠肺炎,吃緊的醫護只能嚴陣以待。
至本文截稿為止,香港確診個案已經增加到74例,週日(23日)更是一口氣增5例,社區感染的陰影籠罩全港各地。口罩荒只是香港這場公共衛生危機的其中一環, 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過後,地狹人稠、居處狹小的香港,近年來政府投入的醫療資源幾乎停止成長。
「十幾年間,香港沒有新增公共醫院」,代表建築界的立法會前議員姚松炎說,香港的公共醫療號稱「免費」,實際上看診一次至少排隊8小時,專科檢查得等上半年至一年才輪得到,「有經濟能力或保險的人可以選擇去私人醫院看病,但這幾年中國人來香港私人醫院使用醫療資源,很多人要去私人醫院都擠不進去了。」
工會團體「醫管局員工陣線」副主席羅卓堯分析,香港一半的醫生待在私人醫院服務10%的富人;剩下一半醫生則在公立醫院為其他9成的民眾提供救治。公立醫院的護理人員,1個人得要照顧12個病人,夜班甚至高達二十多個病人。
17年前,SARS為香港醫療系統投下震撼彈,當年事後調查報告建議,應設立3個收治傳染病的病院,最後卻僅成立一個,「就在瑪加烈醫院裡面。香港這次新冠肺炎,最初確診的20個病人,都在那裡治療。」再往下細問為何沒按照建議,增設3個傳染病專門病院?香港「杏林覺醒」成員、心臟專科醫生黃任匡苦笑解釋,這和香港公立醫院體制和政治體質有關。
香港公立醫院的主管機關醫院管理局,是一個獨立於香港政府的機構,雖然經費來自於香港政府預算,高階管理人員也由香港政府委任,但醫管局原則上獨立運作,政府並不干預,「所以你看這次醫院很多口罩、防護衣存量緊張,但香港政府不會協助提供,醫管局要自己去想辦法採買。」
目前香港新冠肺炎確診人數高達74,市面上物資匱乏、口罩價格飆漲,加上市民對香港政府的不信任,都讓防疫充滿挑戰。
「這樣的體制讓香港政府和醫管局可以把彼此當成推託藉口,醫療出問題時,香港政府就說醫管局不歸他們管,醫管局則怪罪政府不給錢。」黃任匡說,兩邊互踢皮球下,反而沒人需要負責。
香港政府將口罩、防護衣儲備不足的問題歸咎於「供應鏈斷鏈」,代表醫學界的立法會議員陳沛然認為這說法不是全錯,但必須區分情況。例如外科口罩,的確有搶貨造成供應中斷的情況;但專業的N95口罩、個人防護衣應該不致於「搶」到供應中斷。
陳沛然批評如今醫療物資存量不足,等於是要醫護上陣打仗,卻連刀槍盔甲都沒有,「這是推前線醫護去送死」。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香港投注在醫療上的經費都偏低,醫療預算大約只有GDP的3%——東年亞國家平均則有5-7%——投注資源少,影響了公共醫療的量能。
公共醫療量能不足,醫療支出卻因人口老化及穩定移入香港的中國人等因素逐年攀升。根據統計,2008年香港醫療保健支出825億港幣,2019年飆升到1674億港幣。用的人多,醫療資源卻沒增加,壓垮了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每年流感季節,醫院得病床使用率高達150%。40床的病房放了60個病人。」黃任匡說道,但香港並非正常民主體制,「沒人可以監督要求政府。」
也因為醫療預算始終沒增加,SARS後號稱要設置的隔離病房,在沒有增建公立醫院的前提下,只能用既有病房更改設計。
目前香港政府號稱全港有1,400個隔離病床,但並非每個隔離病床都是「一室一床」,有些是3、4張病床同在一個病房內。而黃任匡觀察每日大約會有130到150個疑似新冠肺炎的個案進入公立醫院,這讓院內的病床用量相當吃緊。
疫情蔓延,凸顯了長期的醫療資源匱乏,第一線醫護只能悲觀,隨時準備面臨感染上升後的衝擊,黃任匡說「現在的確診個案都已經有社區感染的樣態了,我們已經不問有沒有社區感染,而是問會不會像當年一樣大規模爆發。」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