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抗疫好難4】從抗「議」到抗「疫」 林鄭始終把港人當敵人

mm-logo會員專區文化
疫情下的謠言四起,肇因於去年的「反送中」抗爭,讓部分香港民眾對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徹底缺乏信任。
疫情下的謠言四起,肇因於去年的「反送中」抗爭,讓部分香港民眾對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徹底缺乏信任。
疫情之下各種謠言的泛濫,除了反映出真實資訊的稀缺,更凸顯港人對政府的不信任。陸志聰受訪時也同意,一部分香港民眾,甚至在專業醫護人員間都充滿了對政府的質疑,造成恐慌和謠言快速傳播。
一部分香港市民對政府的不信任,直接來自2019下半年的「反修例抗爭」。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李立峯發表在《明報》的一篇評論中認為,過去幾個月的抗爭,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度達至極低點。龐大的社會運動後緊接著是肺炎疫情,「在這情况下,政府就算有能力做出適當的應對,都會事倍功半…進一步說,在低信任環境中,連澄清事實和提供可靠資訊都會變得非常困難,亦直接導致了謠言的廣泛傳播。」
而信任的斷裂,進一步在港府選擇檢疫隔離中心的事件中引發衝突。2月16日下午5點多,一場名為「保衛火炭」的集會冒雨在10度低溫下舉行,一百多人聚集在這個位於新界中部的市鎮上。一座名為「駿洋邨」的公共屋邨 (平價出租國宅 ) 即將在火炭完工啟用。但2月8日特首林鄭月娥突宣布徵用這處公屋做為檢疫隔離中心,引發當地民眾和原本已經獲得入住權利的民眾集會抗議。
有人質疑火炭鄰近有許多食品工廠,一旦在這裡設隔離營,恐怕影響工廠的運作和生意。人稱「長毛」的立法會前議員梁國雄說,香港有很多更適合作隔離營之地方,包括海洋公園、迪士尼樂園,或者,為什麼不使用解放軍軍營?
缺乏事前溝通便徵用公屋作為新冠肺炎隔離營,讓許多民眾憤慨,也陸續引發大規模示威抗議。
「保衛火炭,還我駿洋!」在現場的口號聲中,一位到場抗議的陳先生說,自己原本12月初已經被通知辦理入住手續,都準備領鑰匙了,竟然看電視才知道「新家」成了隔離營,他卻完全沒有接到通知:
「沒有通知的!香港官場就是這樣。只在媒體上說會給予(政府預計發放)港幣6,000元的補助。」
陳先生目前房租每月港幣8,000元(折合新台幣32000元),原本寄望今年搬進公屋,如今入厝遙遙無期,政府補助還連一個月房租都不夠付。。
問他是否向政府查問過情況?「問也沒有用。原本你政府房屋處應該要正式書面通知我們的…但香港政府不管民意,他們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都是狗屁官來的!」
集會隔天,林鄭月娥強調,駿洋邨做隔離營是「唯一選擇」,沒有其他後備方案。20日,從「鑽石公主號」上接回的香港旅客住進了駿洋邨。
從市民一罩難求,到醫護物資短缺,再到隔離營設置的衝突。在在顯示香港政府的防疫工作左支右絀。知名政論家劉細良認為,在林鄭月娥的管治下,整個香港掉進了「習近平主義」的泥沼之中——官僚失去主動性,等著習近平下達指示,等待期間採取「寧左毋右」態度,只要在政治上站對邊,事情做壞了也沒有關係。
林鄭月娥尋求「政治上站對邊」最顯而易見的案例,即是「封關」。劉細良和代表醫學界的立法會議員陳沛然都提及,最初疫情爆發時,包括醫護工會和民主派人士都曾要求香港政府關閉與大陸間的邊界:大陸人士禁止入境,香港人自大陸返港後隔離檢疫。但香港政府不願封關,造成香港先出現移入型病例,再帶到社區傳播。
「如果當時果斷封關,病例可能在5例到8例時就會停住。」陳沛然指著自備的統計圖表,批評林鄭月娥在防疫中有太多「政治考量」。
劉細良認為林鄭月娥的「政治考量」一在於配合北京的「大局」。這一點,也反映在世界衛生組織(WHO)祕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一開始極力拖延宣布新冠肺炎為「全球緊急事件」上,凸顯WHO明顯配合北京的需求。
劉細良說,回頭比較2003年SARS爆發的歷史,可以發現當時的WHO秘書長,挪威籍的布倫特蘭德夫人,斷然以發布「旅遊警告」這種前所未有的手段來逼迫中國與WHO合作面對疫情。
對香港政府極度失望下,港人只能另謀自救之道,像是知名政論家劉細良(圖)添購了3D列印機自製口罩,也有人集資成立口罩工廠,準備自產自救。
接著北京政府在4月下旬撤換了衛生部長張文康,改派吳儀接手處理疫情。當年SARS的「鬥爭歷史」給北京留下教訓,認定封關、斷航這一類手段都會影響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觀感,香港尤其會起「示範作用」,因此不能讓香港封關。
「如今林鄭月娥仍然處在『止暴制亂』的思維下」,劉細良認為林鄭月娥仍以「對抗性的思維」看待民間防疫的要求,例如區議會通過撥款買口罩,但行政部門就是不執行,因為18個區議會中有17個都掌握在反對派手上。「香港政府已經無法動員社會團結對抗疫情。公務員和政府部門更是從農曆年假之後就幾乎停擺。」劉細良引述一篇評論的標題:香港已經是「失敗的國家」(failed state)。
香港新冠肺炎的疫情仍在擴大,何時能夠控制,尚在未定之天。但可以確定的是,相當一部分香港市民對防疫不力的不滿正在快速累積,未來會不會與2019年下半「反送中」的力量相互銜接、激盪,產生更大的政治動能,非常值得密切關注。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