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抗疫好難3】假消息不輸新冠病毒 醫師為闢謠疲於奔命

mm-logo會員專區文化
社群媒體發達,讓半真半假的訊息一天之內流傳千里。17年前也曾參與抗SARS的香港「港島東醫院聯網」總監陸志聰一天有三分之一時間在處理假訊息。
社群媒體發達,讓半真半假的訊息一天之內流傳千里。17年前也曾參與抗SARS的香港「港島東醫院聯網」總監陸志聰一天有三分之一時間在處理假訊息。
市面上口罩奇缺、醫療投入又幾無增長,已讓香港面對這波新冠肺炎的防疫工作相當嚴峻。且相較於17年前的SARS風暴,現今香港還要面臨過去幾乎不存在的變數:社交和通訊軟體。
香港「港島東醫院聯網」總監陸志聰醫師接受《鏡週刊》訪問時強調,社交、通訊軟體上快速流傳大量虛假的、「半真半假」的消息,無數的「疫情資訊」在大量人群之間「以光速流通」,不僅對防疫構成極大的壓力,甚至可以說是防疫成敗的主要因素。
舉例來說,「感冒時,如出現流鼻涕和咳痰者,就不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這樣的謠言,可能造成有感染症狀的人未能及時就醫,產生防疫缺口。
「港島東醫院聯網」負責整合香港島東部及離島長洲共6家醫院的醫療資源管理,主理聯網的陸志聰曾經歷2003年SARS防疫作戰,彼時官方每天一次記者會,發布官方權威資訊,澄清錯誤,大概就能夠處理九成的資訊真實性問題。
但如今政府依舊每天舉行一次記者會,作用卻是天差地別,因為過去24小時之內,已經產生了無數的資訊傳播,「一條消息可能瞬間就可以傳給一、兩百萬人。」政府即便澄清,效用也極低。
就在陸志聰接受訪問的前一天,香港確診第57例病患,進入東區醫院收治。但才一收治,WhatsApp ( 香港人常用的通訊軟體 ) 上就有傳言:東區醫院因為隔離設施已經不足,所以第57例沒有被隔離救治。
陸志聰說,病患的隔離與否有標準的分級作業,這位病患的分級還不到隔離的級數,絕對不是因為設施已經不足。事實上,現今東區醫院的隔離設施才用掉3、4成。
為了澄清資訊,花掉陸志聰一部分工作時間,例如在受訪的前兩個工作天,陸志聰一共工作36小時,其中就有十多個小時在處理不實消息的澄清和正確訊息的發布。而且澄清的對象,不只是對一般民眾,有時即使在醫療體系內部,上至管理層、高級醫師,下至司機、雜工,由於專業知識的水準落差太大,內部都必須花很長時間彼此溝通。
抗疫同時也得對抗假訊息, 陸志聰招募一群志願者擔任文宣組,用簡單文字釐清各種醫學概念,澄清網路假訊息。
為了對內對外溝通,陸志聰對內招募了一支「文宣組」,成員包括醫師、護士,文宣組或者畫些圖片、寫首小時或一段打氣的話給同事;有時也會把混淆的觀念用簡單的文字解釋,例如新冠肺炎的病毒會不會「空氣傳染」,文宣組一位劉俊穎醫師就寫道:
「這類病毒是飛沫傳播的,或可經aerosol(霧化)傳開。這特性和流感病毒一樣,而它不是一個醫學上所說能經空氣傳染的那種定義。用地道的話講,它要騎著重重的水點先可以飛行,不能自己單拖四圍(四處)飛。」
有了正確的資訊,還要能夠發送出去,「社交媒體、KOL(網路意見領袖),以前不敢用,怕他講錯。但現在不能這樣想,防疫必須用上這些」。陸志聰甚至主張,如果覺得現在的「網紅」不夠正規,那就該自己培養KOL,「我們聯網體系裡五、六千個醫護專業人士,找不出一個KOL?」
陸志聰直言,從這次新冠肺炎流行的例子裡頭可以看到,在防疫上「社交媒體的運用,應該列為公共衛生政策的主要部分,甚至是決定成敗的主要因素」。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