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評】香港資金何去何從

mm-logo會員專區時事
以香港為戰場的「金融脫鉤」已然開打,卻不會是瞬間毀滅性的狂殺。圖為香港維多利亞港夜景。
以香港為戰場的「金融脫鉤」已然開打,卻不會是瞬間毀滅性的狂殺。圖為香港維多利亞港夜景。
香港的命運已經很明確了,現在要討論的只剩二個議題:金融中心終結的速度,以及大家在香港的資金何去何從。與你我關係更為密切的,是在東方明珠熄燈的過程中,台灣到底能夠找到什麼機會?
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港版《國安法》當然是個里程碑,美國的反制也再度升高「中美脫鉤」的壁壘,這是我們在上週的〈美國隊 中國隊 你站哪一邊〉討論過的趨勢。雖然不少人以為香港股市會因此瞬間崩盤,不過美國以及德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多年來在香港累積了鉅額資產,中國還需要香港作為吸金的平台,二邊都是由政府與跨國銀行主導的金融投資,不會像散戶那樣自我踩踏出場。二年半前,川普開火貿易戰,至今「供應鏈脫鉤」仍為現在進行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以香港為戰場的「金融脫鉤」已然開打,卻不會是瞬間毀滅性的狂殺,而是各方爭取時間,逐步退出以降低損失的戰略性撤退。
香港的未來,我們可以拿香港證券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做指標。他在5月27日的記者會中表態,堅稱:「香港仍將繼續發揮做為亞洲金融中心的領導地位,各界應保持信心。」
不過,李小加已經要捲鋪蓋離開,他在5月7日宣布不再續任,依照合約任期到明年的10月,如果董事會提早任命接任人選,他也可以隨時走人。李小加做港交所行政總裁已經10年,是上一屆北京領導欽點的人選,他將香港轉型成為中國企業最重要的海外吸金平台,如今局勢丕變,自然得交出印信,他的命運已定,只是時間早晚的差別而已。
美國在香港有近300家包括高盛、摩根、亞馬遜、蘋果等龍頭公司的亞洲總部,還有二萬多名專業經理人,他們得重新思考去留,重新布局在亞洲的營運模式,複雜程度遠遠超過台積電的美國設廠。另外,還有數以千億美元計的財富管理,是以香港作為核心在運轉,帳冊可以一夜之間轉移,專業經理人可以在幾個月間改派到包括台灣在內的其他亞洲國家,但亞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香港的金融生態鏈,「金融供應鏈」、「企業營運總部」的轉移,不是按個鍵就能完成的。
新加坡、東京、台北、首爾、曼谷、深圳都想取代香港的角色,不過,各國的法律架構、移民制度、金融法規的差異甚大,不可能複製一個全新的香港,比較可能是各自拿到一塊,例如財富管理首選新加坡,高端製造、網路社群等企業營運總部則看台北與東京招商的力度,轉口貿易回到深圳等中國城市。台灣在未來的城市競爭裡面,排名不是第一,卻也都在領先群內,這是蔡英文政府繼台商資金回流後,下一個務必要掌握到的大機會。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