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我是一家獨立書店的老闆,店開在台北市中心,以旅行為主題,一開幕就有好多人來採訪。我中文系畢業之後做過補習班老師、藝術行政、貿易公司業務,哪邊有工作就去,開書店是唯一一份我主動想做的工作。我從小愛看書,長大後出差到世界上三十幾個國家,遇到好多不一樣的人跟生活,想把這一切用一間書店跟別人分享。
【心內話】書店關門當廟婆
一開始要跟人家說我在靈骨塔上班,常有點說不出口。我問老闆怎麼介紹自己?他一臉輕鬆地說:「我會說我做民宿管理啊,這裡有套房、有通鋪,環境還依山傍水,除了Check in進來的都不是人之外。」塔裡有拜地藏王菩薩,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開門上香,後來我就跟人說我在廟裡工作。
客人就像我的朋友,像有一個寡婦,過去常跟先生一起出國玩,先生去世之後不再出遊,來了我的書店後,跟我說她又準備好要出發了;有一個日本人來店裡參觀後,說要在日本開一間跟我一樣的店,後來真的開了,店名就叫福爾摩莎,還邀請我去參觀。
但夢想也有現實的一面。書的利潤很低,沒有辦主題活動的時候,一天只有2、3個客人,每月收入剛好夠繳房租而已。雖然我物欲不高、又跟爸媽住,但長期下來生活完全沒有餘裕,以前工作之餘能買票看戲、做臉做spa,過年包5位數的紅包給爸媽,開了書店之後都不行,連要買書支持其他獨立書店都有困難。一直賺不到錢,我常想是不是代表我能力不夠、夢想有點不太實際?也擔心沒辦法養活自己,老了該怎麼辦?
來回猶豫了1年多,2018年我決定把店收掉,消息傳開後,好多客人都回來鼓勵我,直到把店門關上、拆掉裝潢,才被迫面對真實的自己。關店比開店更需要勇氣,曾經書店就像我的名片,遞出去,人家都佩服我勇敢實現夢想,那種讚嘆讓人醺醺然;現在店收掉了,我好像什麼都不是。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