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相人間】商場人家後來怎麼了 我曾待過中華商場會員專區人物1985年,中華商場最熱鬧的第5棟,1樓有哥倫比亞、米高梅唱片行;2樓麵店、便當店當時已因惡性競爭,逐漸被西服店取代;3樓為住家。(聯合知識庫)文 王思涵攝影王漢順繪圖|米承鶴發布時間 2021.03.21 13:58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37 臺北時間電子材料拆遷制服外省人住戶二二八蔣中正音響鏡相人間本省人電料行中華商場電子業蔣經國影音乞丐唱片行天橋上的魔術師客家人裁縫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加入訂閱會員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加入訂閱會員日治時代來到台灣的老翁,在中華商場拆除那天,獨自背著布袋,走到淡水河邊;未能升學的長女,在唱片行度過西洋流行歌曲最風風火火的年代,成為文藝才子懷念的世界窗口;不愛念書的竹東少年,在中華路邊建立制服訂製的典範;一個拉一個,來自楊梅的客家人開啟台灣科技業王國的濫觴……中華商場消失近30年,隨著電視劇《天橋上的魔術師》熱播,天橋上的故事又重新被憶起。當年在鐵道邊打拚的人們,現在過得好嗎?有些滋味,如美食家懷念飄著白胡椒香的酸辣豆腐腦,已不可尋;有些輝煌,像是叱吒90年代發行的雨辰書報社,掌門人離世,網路查無資料;許多奇人軼事,只能懷想;早年追求器物修復的手藝,在換新更快、更好的時代,逐漸不被需要。我們試著找到鎂光燈外的這些人,記下他們那些年在中華商場的青春、鄉愁、夢想與失落。1985年,中華商場最熱鬧的第5棟,1樓有哥倫比亞、米高梅唱片行;2樓麵店、便當店當時已因惡性競爭,逐漸被西服店取代;3樓為住家。(聯合知識庫)1970年代西洋唱片流行什麼?哪些人愛逛唱片行?新新唱片店員王雲梅最知道。中華路電子零件老店德昌富鴻最資深的員工吳祥光。浙平音響2代陳岳鋒,有「最會修喇叭的男人」稱號。成功高中白色制服背後設計者——海派西服與制服訂製老闆黃少鴻。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限時優惠每月$79元 全站看到飽加入premium會員$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解鎖單篇報導已經是會員?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