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觀股市】中國碳中和目標 週期股短期利多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中國的「碳中和」目標、拜登政府的基建計畫,讓近期週期股如鋼鐵、航運、水泥表現強勢。(東方IC)
中國的「碳中和」目標、拜登政府的基建計畫,讓近期週期股如鋼鐵、航運、水泥表現強勢。(東方IC)
台股上週一度突破17000點的整數關卡,再創歷史新高。然而,這一次推動指數的不再是台積電,而是許多週期股及其供應鏈所帶動,像是鋼鐵、航運、水泥,甚至是電子股中的面板。
中國的「碳中和」目標、拜登政府的基建計畫,讓近期週期股如鋼鐵、航運、水泥表現強勢。(東方IC)
這樣的發展來自多重因素,例如疫情帶來的供應鏈中斷、財政刺激帶來的需求上升、拜登政府的基礎建設計畫,以及中國的「碳中和」目標。

中碳排減量 降過剩產能

中國在2020年9月表示,中國將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碳達峰」,也就是讓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再繼續上升;此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透過節能減排、採用再生能源,來抵銷二氧化碳排放量。
這對中國來說,等於是新一輪的供給側改革,因為這將會強迫許多耗能且產能過剩的產業進一步汰換。
回顧中國在2015年底提出的「供給側改革」,當時是為了收拾2008年金融危機後,推出人民幣4兆元基礎建設計畫導致產能過剩的問題。因此中國政府提出了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並嚴格控制煤炭、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的工廠。這樣的過程,也確實為2016年到2017年的週期循環股帶來了利多。
然而,現在全世界面臨的問題是成長停滯與需求不足,在總需求無法進一步提升的背景之下,當時供給側改革帶來的利多效應,也僅維持了一年到一年半左右。最後在美中貿易戰爆發之後,全球需求進一步降溫,讓週期股又回到供過於求的局面。我認為這次的週期股循環也不會例外。
雖然前述的各種利多會帶來刺激,而且影響可能會超過2015年的供給側改革,但這多半都屬於短期利多,只要全球需求無法持續穩定提升,那麼這樣的供給緊縮利多也會逐漸消逝。

美購債喊卡 需求恐反轉

近期中國所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與生產者物價指數,以及美國的生產者物價指數都高於預期,而美國也即將於本週公布消費者物價指數,很可能也會高於預期。
在美國就業數據持續改善的趨勢之下,聯準會很可能會準備公布停止購債計畫,屆時對於總體需求將會有負面影響,這是投資週期股的人需要特別留意的反轉信號。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