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現場】食農與鄉愁 她們不一樣的台港連結

mm-logo會員專區新聞深探
楊寶熙(左)與劉蘊灡(右)和近年許多移民來台的港人不太一樣。她們都被台灣的食農教育,人與土地、生態的連結所吸引。
楊寶熙(左)與劉蘊灡(右)和近年許多移民來台的港人不太一樣。她們都被台灣的食農教育,人與土地、生態的連結所吸引。
楊寶熙與劉蘊灡和近年許多移民來台的港人不太一樣。她們都被台灣的食農教育,人與土地、生態的連結所吸引,做著一些都市人不太明白,又不太能賺錢的事。她們都離開香港,又掛念香港,但也想把自己種在這片土地,認真生活。
這是香港人楊寶熙搬到宜蘭的第4個月。辦手續時她偶然得知,宜蘭市的人口只有9萬多,而她離開的,是超過750萬人口的香港。
但她仍然在這裡找到了一點故土的親切。那是她住處附近,早上5、6點就開始的小市集,附近的農夫拿出自家種植或別處採購的蔬菜水果,在路邊擺賣,直到天亮散去。在她過去居住的香港大埔,也有這樣的市集,稱為「天光墟」(編按:廣東話「墟」即「市集」),小販總在天光前開賣,天光後散去。她在宜蘭,常常很早去買菜,「有時走著走著,覺得好像回到大埔。」
楊寶熙從香港大埔移居台灣宜蘭,要過親近土地的生活。
採訪這天,她剛從一個狹窄的短租套房搬到有完整廚房的新住處,裡面現在只有一張大桌、一塊黑板牆,連招牌都沒有。她打算在這裡販售台灣各地的有機小農產品,推廣共同購買、社區經濟理念,還會舉辦關於食物與農業的電影放映會。我們去買了粉筆,一起幫她在黑板牆上寫下店名「慢慢走自在生活」。
在島嶼另一邊,沿著浪漫台三線驅車1個多小時,有一個客家人與賽夏族原住民混居的山谷,叫做南庄。這是香港人劉蘊灡搬到南庄的第3年,她和來自嘉義的丈夫共同經營的「台灣小恬田十三間手作農坊」,每個星期都手炒一鍋台灣本地的咖啡。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