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家開講】買了一個舊鐵櫃 意外獲顧客名單做到燈王 璨揚企業董事長黃文献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出身台南農村貧困家庭,黃文献白手起家創立璨揚,現為台灣最大商用車燈製造廠。
出身台南農村貧困家庭,黃文献白手起家創立璨揚,現為台灣最大商用車燈製造廠。
台灣最大商用車燈製造廠璨揚,董事長黃文献出身台南農村貧困家庭,因原先任職的工廠倒閉,1981年創立璨揚。
他一創業就賺錢,卻被熟識的貿易商倒債千萬元,還借百萬支票助對方度過難關;但好心有好報,黃文献因此敲開北美市場大門,現為北美商用車燈市占第三大。5年前,他投入自動化生產強化精密度,效率提升5成。去年疫情拉動車廠備貨潮,也讓璨揚營收再創25億元新高。
璨揚企業位於台南科技工業區的總部,圍牆邊種滿綠蔭,廠區內幾乎看不到車,「因為我花1億元蓋地下停車場,在科工區裡,可能只有我們有。」同業笑他太瘋狂,璨揚董事長黃文献卻不以為意。一頭白髮、說話斯文客氣的他帶我們去看產線,邊走邊說:「1億元可以買多少設備了?可是員工買一輛車要辛苦很久。如果上班不用淋雨、曬太陽、搶車位,那個價值是不一樣的。」
疫情拉動廠商備貨潮,去年年初三開工上班的黃文献形容:「無論怎麼做,都來不及交貨。」

黃文献小檔案

  • 出生:1957年(65歲)
  • 家庭:已婚,育有1女2子
  • 學歷:南台科大工業管理系、成大EMBA
  • 經歷:沖床廠員工、車燈廠廠長
  • 休閒:爬山、種菜、騎單車
  • 座右銘:利他
  • 經營心法:重視員工福利

福利優渥 借款免利息

黃文献最出名的福利制度,是推出員工無息借款,累積至今已借出了上千萬元,「從來沒有人落跑過。」生了3個孩子的他,也鼓勵員工增產報國,「生第1胎我給你5萬元、第2胎10萬元、第3胎15萬元,每個月還撥5千元生育津貼,從0歲幫你養到3歲。」
5年前,璨揚投入自動化生產,以機械手臂製造,強化精密度。
能打造出令人稱羨的幸福企業,靠的是璨揚自1981年創立以來,年年賺錢打下的基礎。作為台灣最大的拖車、卡車,與農機車、工程車等商用車燈製造商,璨揚生產尾燈、邊燈,以及汽車室內燈、車頂燈外銷歐美車廠,「我也有做頭燈,但數量不多。我們場地有限,而且我做頭燈,就要跟台灣廠家對打,不要碰人家的飯碗。」
黃文献在全球市場主打自創品牌LUCIDITY,在北美地區,則以2012年收購的美國商用車燈領導品牌Optronics International打天下,市占率第3大。但他不做代工,黃文献說,全新產品更能掌握價格制定權,「我每年推50個新款,所有的產品都是自己開發,等於1個月要做3到4款新產品。」
「你可能不敢相信,美國有些車主把車子當成他最重要的生命,1輛車裝飾了2、30個邊燈。」著重少量、多樣與靈活客製化,年產量只有6千個的訂單,黃文献也願意接,「幾千個燈要開一個特製模具,沒有人會幫他做,所以很多客戶喜歡我。跟我買東西,產品都是only one,每個形狀都不一樣,車子在市場上更有能見度。」

深耕台灣 加薪拚出貨

為了少量產品開發新模具,黃文献放眼的是長期投資,「一般乘用車3年、6年就要改款,商用車不是,它是以結構、安全為主要考量。有些東西一做,可能8年、10年都還在生產。」
在車燈界,黃文献也是少數沒到中國大陸投資的稀有動物。他打趣地說:「老婆講,要去大陸可以,先把離婚辦一辦。」2020年碰上新冠肺炎爆發,根留疫情相對平穩的台灣,讓璨揚去年營收再創25億元新高。
過去2年多來,疫情導致全球出現原物料短缺、港口塞港與運輸延遲現象,也拉動車廠備貨心態。「本來我東西運到美國4個禮拜,但美國碼頭的工人、司機確診、欠工,或是有貨車車頭、沒車尾,惡性循環帶來爆發性需求,是很不可思議的現象。」黃文献形容:「無論我怎麼做,都不能滿足對方、都來不及交貨。更離譜的是,去年我們年初三就來上班。」
人力需求孔急,黃文献祭出加薪策略,以1天5千元現金工資,加上一餐120元的餐費,在農曆春節吸引一百多人自願加班,「還有人問我:『黃先生,能不能再多來幾天?』後來國內疫情開始,很多人請假照顧家人沒關係,但我針對沒請假的,1天發1千元全勤獎金;連續20天不請假,月薪多2萬元。」逆勢加薪奏效,「去年一整年,我們日也做、暝也做。原本想請假的都不請了,我從很缺工變成出貨很順。」

出身清貧 努力幫家計

璨揚不上市、沒上櫃,但創立隔年,黃文献即開放員工認股。採訪這天,下午正好就是股東會,許多退休員工專程「回娘家」,關心前老闆是否認真賺錢。黃文献說:「現在五百多位員工,有350位是股東,持股37%。我從小在很貧瘠的家庭長大,我想,員工一輩子在這邊努力工作,我希望他們退休後,生活還可以被照顧。」
1957年出生於台南佳里區的黃文献,父親在老家務農,因農地太小、種田養不活七口人,舉家搬遷到台南市中心,改做人力三輪車伕維生,「我們租人家的房子,七個人躺下來就滿了。廚房在走道,要洗澡,公廁就是浴室。」1960年代,政府為整頓市容與交通,逐步淘汰三輪車,改為四輪計程車,「我爸沒錢買計程車,他就去跟人批貨,在夜市擺攤賣拖鞋。」
黃文献是家中次子,因兄長體弱,他國小就開始替父親載貨、幫媽媽做家庭手工,「當時一根油條只賣5角,做家庭手工,1天最多可賺200元。這件事讓我知道,只要有做事,家裡就有東西吃;願意努力,就有辦法改變人生。」
從南台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畢業後,他經學校介紹,到台南一家沖床工廠當品管人員。「我今天退伍,隔天就上班。」黃文献個性細心,每根螺母、螺絲都拿起來檢查、轉一轉,「我坐在那個地方3天,就只做那一件事。第4天我被叫去生產線,把在學時讀到的工時管理、倉庫管理應用出來,工廠產線變得很順暢,老闆也嚇一跳。」
1981年創立的璨揚,初期是一家10人小工廠。(璨揚提供)

立志創業 標會籌資金

第2年他跳槽到一家車燈廠,自告奮勇應徵廠長,對方嫌他太年輕,「可是問一問、看一看,他就用我了。」台南是台灣車燈生產聚落,老闆大多是技術出身,不擅長工廠管理,黃文献重新整頓內部,「老闆除了沒讓我接訂單、管錢,其他都是我在做。」
黃文献坦言因家境不富裕,他從小立志創業,「我沒有比別人聰明,但我比別人認真。我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在經營,我常在想,如果我是老闆我會怎麼做?」隔年,他到另一家車燈廠上班,原計畫多學1年再自立門戶,但工廠因老闆資金周轉不靈倒閉,意外讓他提前在1981年創業。
鮮少在公司露面的太太王玉飛(右),當年標會替黃文献(左)湊得10萬元創業金。
黃文献和2位合夥人一人出資10萬元,「他說要創業,我們結婚還沒滿1年,那時真的很害怕。」妻子王玉飛忍不住吐槽老公,「創業的10萬元,還是我幫他標會來的。」個性直率爽朗的王玉飛鮮少在公司露臉,開股東會時難得現身。她一直都在其他公司當會計,目前擔任璨揚慈善基金會執行長,「當時股東們談好,太太都不進公司。」
初期,他替人做車燈與電子零件代工,複製日本本田、豐田汽車商用車燈,外銷中南美洲與中東,「但毛利很差。」半年後一位股東退股,當時台南接連有3家車燈廠倒閉,黃文献為降低生產成本,向對方購買要變賣的模具。
黃文献不到30歲就勤跑美國市場,年輕時的穿著相當瀟灑飄撇。(璨揚提供)

客戶倒債 相助得善報

「開一個模具隨便都要幾十萬元,他們是我前老闆以前的客人。臨走前,對方告訴我:『這邊還有一個鐵櫃,順便賣給你好了。』我找鎖匠打開後發現,裡面都是他們往來的貿易商資料。」黃文献感嘆,創業之路有許多貴人相助,「我找都不用找,就按照上面的地址寄目錄,讓我開始有生意上門。」
一創業就賺錢,1984年,黃文献準備買地擴廠,卻被熟識的貿易商倒債1千多萬元,「那時台南市的土地一坪大概5千元。我是他最大債主,這對我是很大的損失。可是我去他家,看見他很孝順地在照顧中風的爸爸。我想這樣的家庭,應該不會跑路。」
璨揚不做代工,開發獨家產品,在北美市占率第三大。
雙方談定還債計畫,哪知1個月後,對方又找上黃文献,央求他幫忙開一百多萬元的支票應急,「他跳票了,問我可不可以再幫忙?很多人替人開票被害了,我應該是那個幸運的人。」對方度過難關後,感念黃文献雪中送炭,給了他3家北美商用車燈廠訂單,促使璨揚順利轉型,「我那時候還不滿30歲,跟人家提著007公事包跑美國,美國太多地方都被我走遍了。」
剛進軍美國時,他透過進口商賣給當地的汽車零售通路,「到了1989年,我就自己跟國外通路商做生意。」2001年,另一位股東退股自行創業,璨揚成為黃文献的獨資公司。2012年他收購美國品牌後,順利切入新車原廠市場,「他們在當地三十幾年,以前我是他們最大的供應商,創辦人退休後公司一直被轉賣,他們就來找我。」
「北美很多東西都是單一規格,燈具跟其他地方完全不一樣。」他自豪獨家開發的商品,全世界找不到第2個,「我們所有產品品號,我一清二楚,每個尾燈形狀都不一樣。北美的好處是,51州都用同樣的規格,甚至加拿大也用。」
早年黃文献(右)打出45天接單、出貨,現在則朝著高價值產品發展。

慢工細活 轉型精緻化

早年黃文献為搶市場,打出45天接單、出貨的績效,「集中火力才搶得到訂單,但現在這麼做,產品質感就沒那麼優。」他轉向慢工出細活,從畫圖、開模到交貨,有些產品開發時程甚至長達半年,「我要朝更精、更高價值走。」
5年前,他投資自動化生產設備,在講求精密的車燈業中,產能效率提升5成,機械手臂操作更減少公差,「以前一個產品要做4、5天,人比現在多1倍以上,產能卻更少。」曾有陸廠在會展中,拿著仿冒燈具當面嗆黃文献抄襲,「我把璨揚的世界專利拿出來,問他的專利在哪裡?對方居然回我:『你有專利的話,以後要先告訴我啊。』」
長子黃崇仁(左)曾在大同等其他公司磨練,如今已是黃文献(右)的得力助手。
曾在大同等公司磨練12年的黃文献長子黃崇仁,9年前也進入璨揚擔任銷售副總。黃崇仁說:「一畢業就回自家公司,人家知道我是頭家囝仔,不會敢教我。在外面的工作經歷,學習速度更快,對我來說,那都是現在的養分。」
「他現在管理國外,白天忙、晚上也還在忙,工作時間比我還長。」黃文献語氣中有些許不捨,「但這幾年外部競爭只會愈來愈大,不會少;不想被世界淘汰,就要跟自己競爭。」話一說完,自嘲已經太忙、管太多的大老闆,轉身又趕著投入下一場會議。
黃文献(中)3度完成單車環島,瘦了20公斤。(璨揚提供)

後記:全員瘦身中

黃文献近期的新嗜好,是當開心農場農夫,「我一天花3小時種菜,那個樂趣不在收成,看著植物從沒有到結果,心情會沉靜下來。」

他也喜歡運動,員工和供應商都跟他一起划龍舟、爬百岳,還多次騎單車半環島、全環島,員工週末並組成自行車培訓隊練體能,全員瘦身中。瘦回當兵時體重的黃文献笑呵呵地說:「我瘦了20公斤,有一位同事也減了20公斤,我還發了1萬元獎勵他。」

黃文献近期樂得當農夫,當季收成的香蕉結實累累、成果豐碩。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