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鏡到底】筆桿子與槍桿子 前白宮副國安顧問博明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川普曾多次點名台灣國防預算太低,總統賴清德日前宣布優先編列特別預算使國防預算達到3%GDP。博明(圖)多次表示,相較現在烏克蘭在戰爭上花費37%GDP,3%「很便宜」;強調建立威懾嚇阻(deterrence)的成本,遠比發生戰爭來得低。
川普曾多次點名台灣國防預算太低,總統賴清德日前宣布優先編列特別預算使國防預算達到3%GDP。博明(圖)多次表示,相較現在烏克蘭在戰爭上花費37%GDP,3%「很便宜」;強調建立威懾嚇阻(deterrence)的成本,遠比發生戰爭來得低。
在美國利益至上的原則下,台積電含淚赴亞利桑那設廠,川普叫罵澤倫斯基,美方終止對烏電力援助後,擬停止軍援烏克蘭。川普2.0時代,誰能確保台灣不被交易?在川普眼中,除了台積電,台灣還有什麼價值?
曾任《路透社》《華爾街日報》駐中國記者、後來加入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前白宮副國安顧問博明,在川普1.0時代被視為白宮中國通,對中共立場向來強硬,遭中國政府宣布對他和親屬實施「制裁」。他近日來台受訪時直言,台灣應做好獨自作戰的準備,也要準備與美日盟友協同作戰。
20250303pol002
博明曾任外媒駐中國特派員,從軍後亦持續筆耕。圖為他日前來台出席《沸騰的護城河》新書發表會。

前白宮副國安顧問博明

  • 出生:1973年
  • 學歷:美國麻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中國研究學位
  • 經歷:《路透社》《華爾街日報》駐中國記者、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白宮副國安顧問
2005年12月15日,32歲的博明(Matt Pottinger)在《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他的新聞生涯告別作〈Mightier Than the Pen〉(比筆桿更強悍),作者欄如此介紹:「博明先生是《華爾街日報》駐中國記者,他明天將被任命為少尉。過去3個月來,他在維吉尼亞州匡提科的候補軍官學校受訓。截至12月初,他的3英里(約4.83公里)跑步成績是18分15秒。」

投筆從戎 戰況不佳時最該為國效力

投筆從戎,並不只是一時熱血。博明當時寫道:「當人們問我為何最近離開《華爾街日報》加入海軍陸戰隊時,我通常給出一個簡短的答案:我覺得是時候不再只是報導事件,而是更直接地參與其中。但這並不是全部的答案,而我走到這一步的過程,也並非一條直線。」
20250303pol002
2月21日,博明(前左2)出席《沸騰的護城河》中譯版新書座談,美國退役海軍少將蒙哥馬利(前左1)也出席座談。
20年後的此刻,他以前白宮副國安顧問身分來到台北,帶來新作《沸騰的護城河:保衛台灣的緊迫行動》。他受訪時回顧參軍背後多重歷史脈絡:2001年,他加入《華爾街日報》,同年911事件爆發,被挾持的民航機撞向世貿中心與五角大廈;2002年,博明曾一起合作的同事、《華爾街日報》特派員丹尼爾.珀爾(Daniel Pearl),在巴基斯坦遭伊斯蘭武裝分子綁架、慘遭斬首。2004年,博明奉派採訪南亞海嘯,撰寫美軍救援行動,他發現,指揮官是一名海軍陸戰隊員;同年,美軍在伊拉克的費盧傑戰役(Battle of Fallujah)打得慘烈,「這是一場極艱難的戰鬥,我深信美國遭受重創,我們需全員投入,努力挽回局勢,將自己從泥沼中解救出來。」「當時美軍在伊拉克情勢並不順利,若我有機會為國效力,那麼,最該做出決定的時刻,就是戰況不佳的時刻。」
博明近期訪台宣傳新書,總統賴清德、副總統蕭美琴都接見,卻也引來攻擊。截稿前,前國民黨立委蔡正元在臉書發文,稱博明是「白色騙子」,又稱博明「娶了台灣女子,卻愛來台灣募款騙錢。」事實上,博明的妻子並非台灣籍,而是越南裔的病毒學家、前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HIV研究小組負責人楊小燕(Yen Duong Pottinger),兩人結識於阿富汗,育有2子。

台師命名 我想努力配得上中文名字

罕有人知的是,楊小燕出生於越南南部,在嬰兒時期被家人抱上難民船,流離轉徙,1980年,她家族以難民身分逃抵美國。針對蔡正元的指控,博明以電子郵件回覆本刊:「我的妻子是來自共產越南的難民。諷刺的是,某些台灣政客如今正奔向共產中國。」博明也強調,蔡正元的指控並非事實,「我並沒有在台灣募款。」
博明此次來台,楊小燕帶2名幼子低調出席新書發表會,會後書迷湧上講台,要博明簽名。講台樓梯太擠,民眾在台下遞出書本、伸手張望,博明一個箭步向前,接過書,蹲跪下身簽名,2個孩子蹦蹦跳跳,伏在他的肩頭。
20250303pol002
2022年7月21日,美國國會眾議院調查國會大廈騷亂事件特別委員會在當晚舉行聽證會。圖為博明出席聽證會,妻子楊小燕亦陪同出席。(東方IC)
博明大學時期就讀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獲中國研究學位,並精通中文。18歲那年,大一新生博明在校園中遇到來自台灣的訪問學者黃巧娥,黃巧娥替他命名,「博明是個讓人受寵若驚的名字。我一直覺得,自己應該努力配得上這個名字。」
1997年,他大學畢業後來到台灣,追隨黃巧娥,也繼續學中文,隔年投身新聞業,先後擔任《路透社》及《華爾街日報》駐北京特派記者,在北京累積長達7年工作與生活經驗。
彼時正值江澤民交棒胡錦濤、溫家寶,胡溫新政剛剛上路,北京對外強調「和平崛起」,中國官方還不流行把不聽話的外媒們擋在記者會門外,國際記者也尚未被輪番踢出中國。若說中共執政後曾替國際媒體開了一扇窄門,博明就曾端著筆記本、立於歷史窄門之外,在那門轟地闔上之前,記下那些夾縫裡的真實生命。
博明回憶,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他在中國擔任記者時,壓制不如現在這般無孔不入,人們仍有行動空間,媒體與政府之間,也尚有迴旋空間。

銷毀筆記 不能讓警方看到受訪人名

與中國官方迴旋,意味著在險境中討價還價。他被威脅是家常便飯,甚至也曾遭到刑拘。彼時中國官方還沒有發明「低端人口」這類名詞,他以外媒記者身分,前往地方進行調查報導,「我當時在江蘇省調查腐敗問題,在一個長江沿岸的小鎮,當地政府與商人決定在這座小鎮建大型鋼鐵廠,強行驅趕居民,甚至沒有提供居民補償。有些人連可供居住的簡陋房屋都沒有。」他很快遭地方警察逮捕,失去自由前,他撕碎筆記,把資料沖進馬桶,「我不能讓他們看到我採訪過的人名。」
「當我被警方帶走、車子開向未知的地方,這確實讓人恐懼。但因溫家寶總理曾經批評這宗案件,我知道自己也許有點談判空間—我試著以合法性進行抗辯、提到溫家寶對這宗貪腐案的批評,表示自己只是來調查。」這場夜間訊問長達7小時,他在午夜被釋放。
20250303pol002
博明32歲時辭掉華爾街日報工作後,加入美軍,曾派赴伊拉克、阿富汗前線。圖為2010年,他以美軍海軍陸戰隊軍官身份奉派阿富汗赫爾曼德省(Helmand)。(博明提供)
在那沒有Goolge Maps與百度地圖的年代,博明獲釋後,上了一輛車,不知車輛將駛向何方。約莫1小時後,他被帶到揚州,設法自行從揚州搭乘計程車前往南京,再從南京飛回北京。儘管一部分的採訪筆記被撕毀,他還是寫出這起拆遷故事,報導最後登上《華爾街日報》頭版。
「可是,與當代中國公民日常困境相比,我那些經歷根本算不上什麼。」博明在川普第一任國安團隊內,向來被視為對中政策的強硬鷹派,這也許根植於他過往與中共多次交手的經驗,「當今的中國領導人,正在把中國帶回1990年代、甚至1980年代之前的統治模式—只有特權階級才能在中國的國防工業和技術領域獲利,普通人則面臨極高的青年失業率。人們既無法更換領導人,也無法批評政府。」「很多中國公民遭受酷刑、監禁,被剝奪工作,甚至無辜的親屬也會被牽連,而失去職位。他們的社會信用評分被降低,導致他們無法使用金錢預訂酒店或購買火車票—這些,都是極權政府控制人民的手段。」
2007至2010年間,博明以美國海軍陸戰隊員身分3度赴戰區部署,參與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川普首任總統任內,他先受邀擔任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又升任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2021年初,美國國會山莊爆發騷亂,大批川粉質疑2020美國總統選舉結果,企圖阻止拜登當選。這場暴動後,包含博明在內的數名川普幕僚紛紛請辭。
今年1月,川普在社群平台Truth Social公布一份「黑名單」,點名前國安顧問波頓(John Bolton)、前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等多位前白宮幕僚及政壇人物,稱這些人患有「川普精神錯亂症候群」(Trump Derangement Syndrome),表示新一屆政府將不會雇用曾批評他的相關人士。博明雖未被川普點名叛將,至今亦未進入川普2.0核心團隊。

2國合作 台積電赴美實則有利台灣

台灣人始終擔心成為美國棄子。1950年,杜魯門政府暫停對中華民國的軍事援助;1971年,聯合國通2758號決議文,美國亦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加入聯合國;1979年,卡特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交,終止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川普2.0時代,台灣唯恐被遺棄的情緒,不減反增。
博明今年2月底訪台之際,川普、澤倫斯基尚未在國際媒體前大吵,彼時川普提出以烏克蘭稀土交換美國軍援,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拒絕,美烏撕破臉。我們問博明,川普2.0時代,如何確保台灣不被交易?在川普眼中,除了台積電,台灣還有什麼價值?
「我看到有人說,哦,台積電去美國,台灣要被掏空了。其實,台灣水資源、電力、土地都有限。如今台積電最大客戶在美國,而在客戶所在的地方投資,才有意義。」他言談間並未提及台積電在美設廠時間倍增、人力成本高昂,而是直接從國家利益切入:「在半導體產業擴大並加強與美國合作,對台灣是有利的。」
「嗯,當我為川普總統工作時,我與他進行了很多和台灣相關的對話。他明白,台灣不僅對美國的繁榮很重要,其中一部分是像台積電這樣的電子供應鏈公司,也是這世上無可取代的。」博明又說,川普常提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與韓戰中,扮演關鍵角色的美國將軍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

剖析川普 他往往喜歡R開頭的單字

「麥克阿瑟在1950年給華盛頓發了密電,說台灣對美國的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用他的話來說,台灣不能成為美國的敵對政府,台灣必須是一個友好的政府。否則,美國將難以履行對日本的承諾—美國將無法輕易保衛菲律賓,這意味著它無法輕易保衛關島、夏威夷或加州。」「麥克阿瑟將軍說,福爾摩沙(編按:當時美國稱台灣為福爾摩沙)就如同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和潛艇母艦,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既有助於實現蘇聯的進攻戰略意圖,也可有效反制美國從沖繩和菲律賓反攻。」
「麥克阿瑟將軍在1950年就描述了這一切。美國不想讓共產黨人(當時指蘇聯)以及中國共產黨人將台灣變成另一艘(共產黨的)航空母艦和潛艇補給船,一旦發生這種事,那些侵略性的獨裁政權就會對美國西海岸構成直接威脅。川普總統知道這一點。他知道這不僅僅是關於晶片。」博明補充:「麥克阿瑟當年沒有將經濟作為保衛台灣的首要考量。他考慮的是地緣政治下的國家安全利益。這些考量,從今天來看,和1950年一樣真實。1950年代,台灣可沒有任何電子工業。」
他又說,川普的決策邏輯,其實具有一致性,「如果你看看令川普總統生氣的事,和令他開心的事,你會發現,他的喜好很一致。他往往喜歡以字母R開頭的單字:Reciprocity(互惠)、Reindustrialization(再工業化)。」
「Matt(博明)在過去10年間一直是美國對台關係中具代表性的共和黨聲音,也是台灣的好朋友。他深知美國在支持台灣經濟與軍事安全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沸騰的護城河》共同作者之一、美國海軍退役少將蒙哥馬利(Mark Montgomery)說,博明主導最初的寫作規劃會議,「我們討論台灣在面對中共時所面臨的挑戰,以及美國與其他盟友在協助台灣應對挑戰時的關鍵角色。」
20250303pol002
總統賴清德(前右)近日接見博明(前左)時表示,期盼與美國在安全、經貿、能源等領域進一步強化夥伴關係,並加強關鍵及創新科技合作,一起打造安全與堅韌的「非紅供應鏈」。(翻攝總統府flickr)
博明此次來訪台灣,立法院藍白兩黨正在刪除預算,其中包含軍事預算。博明對此感到憂心,「如果美國要幫助保衛你們的國家,或者,美國願意與你們的國家進行自由貿易,那之中應該要存在一些互惠。川普會希望知道『這個國家也願意為美國做出犧牲』,或者至少,它應該充分投資自己的國防,來幫助防止戰爭。」
「美國是個民主國家,就像台灣一樣,美國父母愛他們的孩子,就如同台灣父母愛他們的孩子。美國人不想打仗—但如果中國攻擊台灣,我們的國家利益將面臨嚴重威脅,那麼,我認為美國很可能很快就會介入那場戰爭。」訪談全程以英文進行,但言談至此,博明忽然切換成中文,「有些台灣人可能會想(一旦發生戰爭),啊!美國人就會來救我們!」
他又快速切回英文:「烏克蘭人並不會要求美國人做出犧牲。烏克蘭人說:『我們要為自己挺身而出,我們需要幫助。我們需要支持,但我們並不要求你犧牲你的血和你的孩子。』如果台灣表現出願意、有能力自救的話,美國就更有可能不會猶豫,美國很快就會來台灣。」

危局隱憂 台灣應思考如何單獨作戰

我們問博明,倘若中共進犯,台灣是否該準備獨自作戰(fight alone)?他答:「我認為,台灣應思考如何單獨作戰(fight alone)、如何與美國一同作戰,也應該有計畫如何與美日一同作戰。你必須為任何情況做好準備,對嗎?」
「這世界是複雜的。人們應該不會想完全依賴太平洋另一邊、那一個人的決定。台灣應做好孤軍奮戰的準備,也該準備好與盟友並肩作戰—這些都是台灣該有的計畫和實踐。這就是為什麼我強烈支持美軍和台灣軍隊之間進行更多的演習。我希望看到日本也參與美國和台灣的軍事訓練。」
國防院戰略所長蘇紫雲日前出席與博明對談,他觀察:「從博明角度來看,所謂護城河的概念,就是指台灣有這麼好的地理條件(台灣海峽),只要好好守,絕對守得下來。」
20250303pol002
2023年,前總統蔡英文接見博明。博明當時提出,烏克蘭提供台灣重要的啟示,那就是:嚇阻遠比戰爭更有用。
蘇紫雲也透露,與博明交流時,談及台灣情勢不同於烏克蘭,除晶片外,地緣戰略更重要,這突顯台灣位置的不可取代性,也是潛在盟國可能協防的主因。但雙方也談到,台灣應準備不同的應戰劇本,甚至不排除準備「the worst case」(最壞的情況):獨立作戰。
訪談時間終了,最後一題,我們問博明:若有機會,是否願意再次加入川普內閣?
「我曾在白宮任職,這是一個巨大榮幸。我為過去所做的工作感到自豪,而川普總統第一任期的外交政策,實際上相當成功。」他笑答:「我總是願意以任何身分為美國服務,有時這意味著以普通公民的身分服務。但,我現在將從政府外部幫助川普總統,提供協助,盡我所能。」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