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凶器》 是什麼讓人毛骨悚然會員專區娛樂喬許布洛林在《凶器》中飾演孩子詭異失蹤的恐龍家長,飆罵班導是失蹤案的罪魁禍首。(華納兄弟提供)文 聞天祥發布時間 2025.08.15 18:00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5.08.15 18:00 臺北時間凶器影評恐怖片聞天祥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加入訂閱會員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加入訂閱會員今夏又一部出色的原創恐怖片!凶器《Weapons》半夜2點17分,同班級17名小朋友突然起床,以詭異的姿態狂奔消失在小鎮的黑夜裡。下落不明,也找不出原因。電影接著便以宛如章節的分段體,從導師、家長、警方、混混、校長以及班上唯一沒失蹤的學生,拼湊出故事全貌。不同的視角,把一個就順時性來講簡單老套的故事,變得很不一樣。你可以說他故弄玄虛。但這般敘事手法既讓不同角色發聲,也同時凸顯盲點。因失蹤小孩都在同一班而被外界質疑且妖魔化的女老師,和走火入魔近乎恐龍家長的學生父親,那種自責憤怒和疑神疑鬼,甚至從對立走向合作的轉變,非常美國也足夠張力。就連警察與混混的變化亦然。讓本片除了恐怖類型常見的血腥畫面、主觀鏡頭和Jump scare,角色之間的對照互補,更讓「人人為己」卻都「情有可原」的觀察躍然銀幕,而和社會真實有了奇妙連結。所以當謎底揭曉得差不多,導演甚至最後在恐怖當中另外夾雜了瘋狂與爆笑,彰顯混搭類型的才能,我都沒因撥雲見日而舒坦半分。因為讓極惡者登堂入室的,幾乎都是伸出援手的結果,簡直坐實了好心沒好報。孩童世界的各種殘酷,無論是他人之前對倖存者所為,還是他後來施加在別人身上的,都不忍卒睹。女主角頸椎強大到怎麼掐都不死,但靈魂破碎的小孩呢?飛來橫禍的同志,更是無辜到了極點。這些透過電影揭示的細節,按本片主述所言,正是小鎮(集體)極力否認的真相。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限時優惠每月$99元 全站看到飽加入premium會員$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解鎖單篇報導已經是會員?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