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番外篇】不能忘卻的傷害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紀錄片出身的背景,讓是枝裕和對歷史和現實都有更深沉且批判性的思考,這種人文寫實主義的精神,也表現在他的電影裡。
紀錄片出身的背景,讓是枝裕和對歷史和現實都有更深沉且批判性的思考,這種人文寫實主義的精神,也表現在他的電影裡。
許多人都形容,是枝裕和的人就跟他的電影一樣,簡單悠長又平易近人。合作過的演員、採訪過他的記者,幾乎都異口同聲說他沒有導演架子,親和力十足,但他自剖,性格並非外表所以為的那樣單純。事實上,他的電影風格屬於棉裡藏針,人物互動在若無其事之際,冷不防丟出一句致命性的回馬槍,讓人雞皮疙瘩立馬爬上身。
現實中,特別是輿論跟理念相互衝突時,他可就沒這麼平易近人了。2004年,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派自衛隊出兵伊拉克,是枝裕和砲聲隆隆批判:「那種不做公投、硬要曲解憲法派兵到海外的行為,居然只因一個首相的人氣受到國民的肯定,彷彿就跟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狀況沒有兩樣,實在讓人不寒而慄。我深深以為日本根本算不上是民主主義國家。」
隔年,他馬上拍了一部紀錄片《忘卻》,以個人史為切點,思考「憲法第九條」對日本人的影響,檢討歷史中被忘卻的暴力和加害性。關於轉型正義,他更不諱言:「我認為德國的戰後處理方式很好。主動承認自己的加害性,比較公開、公平,很遺憾日本就是無法相提並論……國家整體都偏向遺忘的方向。……所謂的第九條,說得誇張點,應該就是聖經中的『原罪』吧。也就是說,為了制衡這種容易忘卻『加害』的民族性,我們有必要隨時抱著罪惡的意識在戰後存活下去。」
這次採訪,聊起了父親、母親的回憶。是枝裕和主動談及,父親總認為在台灣度過的青春歲月是唯一的幸福時光,「這話聽在台灣人的耳裡,說實話一定會覺得很瞎吧。他對於亞洲各國的『加害者意識』,其實非常薄弱。他口中提過的戰爭,都是在西伯利亞勞改那幾年,因為只有那時候他是『被害者』。我母親也幾乎只會提東京大空襲的受害經驗。也就是說,在一般日本人心目中,對戰爭的記憶,都只留下『被害』的那一部分。」雖然沒有親身經歷過戰爭,但是枝裕和不諱言,這是老一輩日本人的最大缺點。
接著,他又一臉嚴肅地說:「十幾年前,我有一次去台灣,恰好有機緣跟一位跟我父親是同窗的台灣老爺爺見面。他身體狀況不好,我是去醫院見他。我記得他的哥哥和我聊天,對方會說日文,談話語氣相當激動。簡單來說就是,日本跟中國建交,那些在台灣受過日本教育的人士,在『日中國家(外交)正常化』之後,在社會、教育或經濟上都無法正常發揮所能,聽起來真的很心酸。我造訪台灣時,對方光是能用日文和我交談就好開心的樣子。不過他在談笑之間提到,當年就算跟我父親唸同一所中學,無論成績有多好,台灣人都當不上『級長(學年代表)』,他說多努力讀書都沒有用。所以日本和台灣之間,乍看之下,比起日韓、日中的關係來得較為……和緩,容易錯覺雙方共有過一段安定的歷史。但是仔細去凝視細節,還是會看到許多破綻。那些傷害一定都還留在台灣人的心中,我覺得這點很重要,必須好好去正視。」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