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豬瘟防疫戰番外篇】動物的痛苦跟地獄一樣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吳昆民在口蹄疫後才開始養豬,為了彰顯友善畜牧,也成立自己的品牌,從產地到餐桌,一條龍式的經營,也避免疫情一旦爆發,和其他豬場交叉感染的機會。
吳昆民在口蹄疫後才開始養豬,為了彰顯友善畜牧,也成立自己的品牌,從產地到餐桌,一條龍式的經營,也避免疫情一旦爆發,和其他豬場交叉感染的機會。
提到22年前在台灣爆發的口蹄疫,吳昆民說:「任何一個變動其實有利有弊,有人消失了,也有人趁勢而起。」
先談弊。那時他做動物營養品,當豬生病,豬死亡,豬價跌,「人心惶惶,怎麼還有心情讓動物吃維他命吃營養品?」同理,屠宰數量減半時,市場的產值馬上打5折。他說除了豬農,那時最明顯受到衝擊的應該是屠宰業者,「出口日本的屠宰場可能第一波就賣掉了。」
整個產業確實就像骨牌一樣倒。他表示,無論是前幾天就知道還是看報紙得知,「基本上都是突然發生的事情。」在口蹄疫發生前,大概12到15年間,台灣的產豬產業是逐年成長,「不是內需,而是出口日本的數量增加,所以很多屠宰場是專做出口業。」
當時沒人想到台灣會有口蹄疫,一發生,「日本馬上停止進口,不管有庫存有多少馬上停止。再者我們不曉得國家的政策會怎麼做?什麼時候可以再出口?」如今22年了,還在等,「所以那時候外銷豬肉的供應商或者屠宰場,基本上是沒有未來的。」
於是很多人退出了。留下缺口,就提供了其他人「趁勢而起」的機會。陳國訓和吳昆民都是在口蹄疫後才開始養豬,進入那個「有些人在一夕間失去所有」的領域。別人嚇得不敢再養,他們卻踏進來,為什麼?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