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農業社會,家家戶戶都會自己炊粿,十四甲菜頭粿的老闆徐英傑家也是如此,除了新年,稻子收割期,他也會跟著阿嬤一起做粿,當做工人農忙後的點心。
加進朝天椒的菜頭粿 用檜木燒出綿密香辣口感
吃菜頭就會有「好彩頭」,因此過年圍爐餐桌上總少不了菜頭粿。位在嘉義民雄的「十四甲菜頭粿」,用傳統大灶燒柴的方式製作,口感紮實綿密,吃得到蘿蔔的清甜,還加入朝天椒、櫻花蝦和有機黑米等食材,做出創意口味。
長大後,徐英傑從事藥廠品管,但薪資不夠養家餬口,他決定轉行,失業之際,他想起不如來賣菜頭粿,於是租下民雄鄉的一間老厝,自己搭灶、劈柴,用阿嬤古法柴燒的方式炊粿。「瓦斯像跆拳道,火力直又強,柴火像太極拳,緩慢而溫潤,粿炊起來沒什麼孔隙、較紮實。」徐英傑比喻。
菜頭粿的原料簡單,只有在來米、白蘿蔔和水,但徐英傑重視品質,他選用嘉義布袋生產、放一年半的舊米,蒸出來才不會糊爛,蘿蔔選用附近農民栽種的長型蘿蔔,質地脆甜,不切絲,而是要打成泥狀,蒸的過程才不容易出水影響口感,米漿和蘿蔔泥的比例是1比2,因此能吃到明顯的蘿蔔甜味。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