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語是回家的路2】部落耋老送的美麗名字 讓他發願當守護月亮的星星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在經費不足、硬體拮据的狀況下,馬躍(左)仍堅持去年9月開辦部落河邊教室。
在經費不足、硬體拮据的狀況下,馬躍(左)仍堅持去年9月開辦部落河邊教室。
50歲的創辦人馬躍比吼(Mayaw Biho)其實不太會說族語,他的父親是外省老兵,曾任春日國小教師,母親是阿美族人。「高中前的教育都是學習爸爸的語言文化,媽媽平常都講國語,我從小根本不理解原住民。第一次有老師鼓勵我,是在世新大學念書時遇到一個怪怪的老師(齊隆壬),他的課我都沒去上,反而是下課後約在剪接室。他說阿美族的歌很酷,『你在部落長大為什麼不拍部落的故事?』我開始往這邊發展,拍了很多阿美族的祭典儀式。」
我要讓更多孩子接受愛的教育
1998年,馬躍29歲,拍攝大學畢業作品《如是生活如是Pangcah》,講的是九十多歲的部落頭目勒嘎馬固(Lekar Makur)。馬躍跟著他上山打獵,出發前用竹子占卜,上山後看星星辨認方向。但老人家講族語,他都聽不懂,需要靠翻譯。紀錄片得獎,出國參展,「我的生命因為這樣而改變,視野變得很寬大,他們這樣鼓勵我,我是在有愛的環境長大,所以我要讓更多孩子受這樣的教育。」
馬躍多次提及勒嘎馬固,但這一次,或許是在部落裡,他哽咽了,用很慢的速度繼續說:「我跟勒嘎馬固在一起,我不會講母語他也不會罵我。他常常說:『你不要3、5個月才來看我,有時間就常常來,我隨時要進棺材,你要我唱歌我就唱歌,要我跳舞我就跳舞,要我說故事就說故事。』他不知道什麼是紀錄片,但是他讓我拍,認為這樣可以讓未來的族人知道老人家的生活。他平常不講話也不唱歌,因為唱歌會讓他想起部落美好的過去,現在年輕人都離開部落,儀式斷了怎麼辦?他平常在家裡安安靜靜做編織,做好送給人家;祭典儀式時,他坐在那裡就很有風,會嚴厲指責不對的事情,他是用生命活出文化的尊嚴。」
老師帶著學生們圍圈唱母語歌,是每天早上的固定儀式,透過歌詞讓孩子認識更多單字。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