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噩夢初醒2】「人權開始慢慢沒了」 林榮基來台參加書展返港痛哭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今年4月25日,銅鑼灣書店在台灣如期開幕,花籃和祝福湧入小店。圖為林榮基捧著華人民主書院致贈的「自由」牌匾。
今年4月25日,銅鑼灣書店在台灣如期開幕,花籃和祝福湧入小店。圖為林榮基捧著華人民主書院致贈的「自由」牌匾。
一天一包菸是他最奢侈的日常花費,一日兩餐,中餐買自助餐,中午只吃半個飯包,剩餘半個當晚餐。十來坪的書店一角是「住商混合」的辦公區、收銀檯、起居室兼臥室,辦公桌上鋪是臥榻,斗室逼仄,只需從辦公桌轉個身,往床上一撈,就能取來昨晚的睡前讀物。十步之內能從小店走到室外,下樓是南京西路,過馬路是誠品書店南西店,搭手扶梯往下是誠品R79中山地下書街。台北書市的一級戰區,獨立書店若無特色,幾乎沒生路。

與顧客交流 彷彿策展人

書佬平日逛誠品、也逛獨立書店,他並不擔心小店位於商辦十樓,會使生意慘澹。「你看,很多書店賣書,都是一買一賣。如果只是一買一賣,互聯網(網路)可以取代你呀,我為什麼要去你實體書店?」他說賣書的人首先要對書有興趣,談起遙遠的香港銅鑼灣書店經驗,「我都知道書有什麼優點、有什麼缺點。我跟客人交流,站在書店那邊談,有時談半個小時、一個小時。」
舊時的銅鑼灣書店常有陸客蒞臨買書,林榮基常被委託代為挑書,他說當時與客人交流書籍優缺點,常常一談就是半小時起跳。(翻攝林榮基臉書)
此刻他不談生意,更像個策展人,介紹眼前的小小空間裡,將會有一萬種書,「現在有些書架是空的,因為老是沒貨,所以現在有點頭痛⋯書還是中國相關和台灣有關的研究為主。」寡言的賣書佬談到書,馬上褪去疲態,進入自己的世界,「但台灣探討本地的研究,很多都是單一的角度,這其實不太好…我現在挑一些書,希望有不同角度、希望有啟發性。如果一個人看完這個書,沒有啟發性的話,不算好書。」

返港惹傷心 痛哭難止歇

書佬與台灣的連結當然是書。90年代起,他往返於台港,挑書購書,熟悉許多台灣出版商。2017年,他受邀至台北書展,在回港的飛機上哭得全身抽動、無法遏抑,「那次哭得很厲害。」他有些不好意思,「坐了飛機,愈想愈多,旁邊坐了一個小姐,我不好意思啦,怕讓人家看見一個男的為什麼哭成這樣…我就對著窗口,當自己是傷風(感冒)啦,拿那個手巾,眼淚就掉下來。」他對比台港處境,愈想愈傷心,「(香港)環境很差,真的。我們是很糟糕…從來沒試過給中國大陸管治,那個變化很大。我們的人權開始慢慢沒有了。」當時的他沒料到,香港還會繼續下墜,「我知道會變化,但沒料到會變化那麼厲害…那時我以為還可以待在香港7到8年吧。」
他還是寧願記著舊時的香港。1985年起,他曾擔任香港中華書局的推銷員,為工作特別訂製了西裝,總是提著皮箱,到處推銷箱內的文史哲出版品。1989年六四事件爆發,他離開了中華書局,「很多同事支持共產黨,六四以後,我發現不能待了…香港的中華書局也是中資的嘛。」
林榮基於1994年創辦香港銅鑼灣書店,長年以販賣中國政治禁書聞名。

開幕前遇襲 猝然一身紅

他做了幾年批發商,創辦香港銅鑼灣書店,從1994年開到2014年,「自己做,開心就可以,但是壓力很大,房租很貴。」銅鑼灣書店的月租曾漲到港幣4萬元(約新台幣16萬元),他曾撞上短暫商機,那時大陸剛開放自由行,陸客什麼書都買,日營業額曾高達港幣3萬元(約新台幣12萬元)。都扯遠了,他說現在每月成本也是4萬元,但幣值是新台幣。算算,一天至少要賣20本書,才不至虧損。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