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觀股市】台股爆大量 要戰還是要逃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近期傳產公司如航運、鋼鐵類股表現犀利,市值大躍進,甚至與科技龍頭相當。(翻攝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高雄港務分公司臉書)
近期傳產公司如航運、鋼鐵類股表現犀利,市值大躍進,甚至與科技龍頭相當。(翻攝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高雄港務分公司臉書)
台股在上週四爆出了歷史天量,上市櫃合計成交值為新台幣7675億元,其中當沖的成交值就高達4847億元。這除了顯示市場相當熱絡之外,許多個股的大幅波動也吸引了大量當沖客進場,因而推動了成交量創下歷史紀錄。
近期傳產公司如航運、鋼鐵類股表現犀利,市值大躍進,甚至與科技龍頭相當。(翻攝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高雄港務分公司臉書)
那麼,這樣的成交量會是一個需要擔心的訊號嗎?從上週的結構來看,我們可以發現目前仍處在類股輪動階段,也就是鋼鐵與航運上漲時,電子股相對弱勢。反過來說也是一樣,例如上週五鋼鐵與航運熄火時,台積電與IC設計就成為撐盤主流,帶領指數繼續上攻。

航運鋼鐵 勿接最末棒

這就表示市場的資金量有限,所以沒有辦法推動所有個股同時上漲。而央行近期公布的3月貨幣數據,包括M2與M1B年增率都從高點回落,也顯示資金存量雖然豐沛,但增量可能已經開始減緩。
這些可能都不會是立即性的問題,卻是個警訊,投資人在此時應該選擇能長期成長的產業,才能適度降低風險。
舉例來說,長榮海運的市值在上週站上新台幣4,200億元,一度超越股王大立光。而以目前的價格來看,我認為投入航運股的風險遠大過於科技產業。其實現階段讓運價大漲的條件,半年以後很可能都不復存在,例如蘇伊士運河造成的塞港事件、疫情擴散影響碼頭卸貨等都是如此。因此,單純用第一季的獲利來推算航運股全年獲利,顯然是過於樂觀了。
鋼鐵業的情況也是一樣,中鋼的股價在2008年中一度站上50元,但僅在半年內就跌落到20元以下,而在那之後的十幾年間,也從未再站上50元大關。這並不是說我們不能投資傳產族群,因為各種漲價因素應該還能持續一段時間,也會對股價有所支撐,但這樣的榮景很明顯不會持續1年、2年以上。
也因此,當這些公司的股價已經大幅上漲,甚至市值已和許多科技龍頭平起平坐時,投資風險已經大幅上升。在這類股快速輪動的時候,千萬要小心別接到最後一棒了。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