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理財】買保險必知4件事 急診醫師小錢規劃大保障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林逸婷工作之餘常花時間拆解保單條款,被封是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
林逸婷工作之餘常花時間拆解保單條款,被封是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
急診醫師林逸婷經常在網路上分享保險理賠眉角,被封是「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她用簡單明瞭的文字,深入淺出拆解藏在保單條款裡的魔鬼,吸引一票保險業務員粉絲。她以在急診室的醫療經驗再勤做功課,分享自己的保單4重點:意外險必買、規劃雙實支、買失能不買重大傷病、保險和理財分開,就能以最小預算買足保障。

林逸婷理財小檔案

  • 出生 ▶ 一九八四年  
  • 現職 ▶ 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
  • 學歷 ▶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中興大學EMBA財金組碩士
  • 理財心法 ▶ 保險要買對而非買多、徹底分開保險與理財
年初一張防疫保單大評比的表格被各家媒體頻頻轉載,內容仔細比較當下市售個人防疫險特色、保費和理賠額度,而這張表格的製作是出自一位醫師,她叫林逸婷,被封喻是「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
新冠疫情燒、防疫保單熱賣,林逸婷第一時間研究相關產品。
「那時防疫保單出好多張,我整理好久。」林逸婷笑說。比較保費跟保額是多數人選擇保險商品的第一環節,但都忽略了後續還有更該了解的條款細節,而林逸婷在工作繁忙之餘,用簡單的文字,分享保險與醫學觀點,連她的保險經紀人朋友都稱讚她佛心又認真。

保險原則 買對非買多

不只防疫保單被林逸婷細細推敲,最初疫苗險上市時,她也在網路上發表文章幫大家上了一課,「第一批醫護開打COVID-19疫苗的隔天,我們急診室就炸了,當天就診有1/5是打疫苗不舒服的同事。」她解釋,人體的免疫系統沒見過新冠疫苗,自然會產生激烈的免疫反應,造成頭痛、痠痛、無力等不適症狀,隨後才生成抗體,「這些症狀只需要放假,多喝水休息。」
「我是第一線醫生,身處在高風險的工作環境裡,所以有規劃防疫險,但沒買疫苗險,因為一般常見副作用不會嚴重到住院,理賠機率低。」站在專業立場,林逸婷不盲從買保險。
事實上,根據金管會截至9月6日統計,各家疫苗險共承保304萬件,理賠件數僅558件、不到萬分之2,果然與林逸婷的推論相符合。而她的盤算是,萬一打疫苗不幸產生副作用住院,自身的醫療險也能啟動理賠。
林逸婷身懷六甲,她在網路上寫文分享婦嬰險和新生兒保單。
好奇身為急診醫師為何花如此大的心力分享保險文章?林逸婷認真地說,一是遇到問題,本能想找出答案,「在急診室常遇到有病患坐救護車來、抱怨這痛那痛非得留觀6小時,還要求開2份診斷書等,開始時一頭霧水,後來才知道是跟保險理賠有關。」二是剛好自己需要做功課,像林逸婷目前身懷六甲,所以也花時間鑽研婦嬰險和新生兒保單,「既然都花時間了,那就寫出來跟大家分享。」
在林醫師的保險觀裡,買保險的原則是要買對、而非買多,她自己每年在人身保險的花費僅2萬多元,近期才剛增加一筆婦嬰險4萬多元,她認為,婦嬰險雖貴,但臨床常聽到先天失聰等病歷,後續治療花上百萬元也有所聞,「現在嬰兒剛出生就會檢驗聽力,若真的遇上狀況,其實來不及買保險。」
林逸婷選擇在能力範圍內謹慎迎接第一胎,但她也強調,保險規劃是依據自己的需求和缺口,因人而異,她分享4個買保險的重點。
重點一:意外險必買
「在急診室裡,10個病患有3個是意外外傷,尤其又以交通事故最常見。」林逸婷認為,意外險是CP值最高的保單,每百萬元意外身故及失能的保障,一年保費幾百元就能搞定,她自己還挑產險公司的商品買,以單純死亡失能保額100萬元為例,保費較壽險公司便宜至少3成。
急診室有3成病患是意外外傷,又以交通事故最常見。
她笑談,因為先生也是醫師,自己養家壓力不大,意外險保額只買300萬元。但擔心骨折等外傷意外發生,另有規劃意外醫療實支實付2萬元的保額,「骨折的自費醫材很貴,能保到6萬元最好,但我不常騎車,沒買太多。」
重點二:規劃雙實支
「現在就算是動手術也不一定會住院,很多手術有健保基本給付,實際也未必會需要動到像海扶刀、達文西手臂等,自費逾20萬元的處置或手術。」所以林逸婷挑實支實付險,不看住院日額和手術限額,「我買二張實支實付險,合計雜費限額約22萬元。」她認為這樣的雜費額度,支應大部分就醫情況已足夠。
達文西手臂費用高,不少人以提高實支險手術限額因應,但林逸婷認為雜費額度才是關鍵。(劉以親攝)
林逸婷表示,很多人實支實付險保額買高,甚至規劃3張以上,卻忽略了年過60歲後,年繳保費會一口氣拉高破萬元,「我精算過,自己有一張平準型年繳7千多元,從34歲繳到74歲不到30萬元,就當預先支付醫療費用,而二張不論保額或者繳交的保費都剛剛好。」
重點三:買失能不買重大傷病
「我有買失能險,但沒有買癌症險、重大傷病險。」原因在於她衡量過,與其每年繳1、2萬元保費,她其實有足夠能力在萬一遇上狀況時,自己買單初期100、200萬元的醫療費,而省下的保費,積極參與其他的投資工具。倒是失能是長久的損害,如果因此無法工作,對經濟是一大負擔,所以用保險轉嫁風險。
考量年輕因意外或疾病失能會拖累經濟,林逸婷規劃失能險。
「但如果是剛出社會的小資族、有家族病史,可以考慮定期的重大傷病險,它也理賠癌症,保費便宜,不至於排擠其他預算。」林逸婷強調,預算少規劃定期險就好,因為以30歲年齡投保一年期保證續保的重大傷病險,保額100萬元年繳不到3千元(隨年齡增加),但如果換成是終身型,年繳保費則超過3萬元。
重點四:保險和理財分開
她將保險跟理財徹底分開,保險只買純保障,投資理財則偏好美股、被動式投資。「像我媽媽早期都買儲蓄險,遇到要開膽結石手術時,卻因為沒有醫療險,捨不得多花2、3萬元用更先進的3D鏡頭開膽囊。」林逸婷有感地說,這就是保險與理財沒有分開規劃的混亂結果,以為買了保險,卻在需要時派不上用場。

醫療經驗 助解析保單

在她看來,不管是沒有保險或買錯保險,都會影響就醫品質,而她之所以從醫又跨界接觸保險,機緣是從攻讀EMBA財金碩士開始,「因為直屬學姐在保險業,有機會多了解。」學妹楊小姐則說,林醫師的專業醫療經驗,對保險從業人員處理理賠有所助益,事實上,林逸婷在網路上也意外吸引一大票業務員粉絲。
阿姨Mei提到這個從小看到大的外甥女笑說:「現在是因為疫情不能群聚,不然之前我們家族聚會,逸婷都會幫表弟妹上課,有時談理財方法,有時講保險觀念,她也改變我的保險觀,以前我受老一輩的觀念影響、排斥保險,是她教會我買到對的保單。」林逸婷愛分享的這一面,體現在醫病、親友和網路之間。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