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住百億財番外篇】各國禁用醫用含粉手套 台灣竟落後逾20年 禾寶醫材集團執行長林國堂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林國堂(右)領軍的禾寶醫材集團是全球前5大PVC手套廠,除了替歐美日品牌代工,擔任總經理的妻子黃薰慧(右)也協助丈夫推自創品牌,希望把高品質手套推向國內醫療市場。
林國堂(右)領軍的禾寶醫材集團是全球前5大PVC手套廠,除了替歐美日品牌代工,擔任總經理的妻子黃薰慧(右)也協助丈夫推自創品牌,希望把高品質手套推向國內醫療市場。
一次性醫療手套材質日新月異,早年以貼膚性、延展佳的天然乳膠占大宗,但乳膠手套摩擦力大,須加入滑石粉、玉米澱粉,幫助潤滑,以便穿脫,但隨著越來越多臨床案例顯示,乳膠手套中的植物性蛋白容易誘發白人體質過敏,加上天然橡膠仰賴人工採收,供貨價格不穩,使得石化提煉的PVC與丁腈順勢成為具競爭力的材料替代品。
家族從事手套生產長達44年,關於一次性醫療手套的前世今生,禾寶醫材集團執行長林國堂可從材質與成分演變,娓娓道來。
回溯使用醫用手套避免感染的紀錄,最早是在1758年德國醫師Johann Julius Walbaum把綿羊盲腸套在手指上操作手術,但當時並未廣泛受到認同,直到1893年美國著名外科醫師Joseph Bloodgood博士發現,手術患者和病原菌的感染之間有著很大的關聯性,手術過程戴上乳膠手套可減少患者感染。
禾寶研發出全球第一支無粉醫療手套,可降低過敏、傷口感染風險。
從天然橡膠樹採下原料成型製造的乳膠手套,最大優點是延展性高,不容易被刺破,開啟乳膠手套的百年輝煌歷史。天然橡膠靠人工採收,產量不穩,價格浮動大,但更讓製造商苦惱的是,乳膠手套因摩擦力很大,須加入滑石粉、玉米澱粉幫助潤滑,以便穿脫,卻反而成為潛在感染源之一。
隨著越來越多臨床案例顯示,乳膠手套中的植物性蛋白容易誘發白人體質過敏,讓手套製造商轉而從石化原料中,尋找可能的材料替代品,約在60年前高分子材料PVC(聚氯乙烯)脫穎而出,因材料取得相對容易,製造成本比乳膠手套便宜,市場規模可更加放大,但缺點則是延展性與貼膚性遜於傳統乳膠手套。
禾寶醫材集團每年生產逾170億支手套,近年分別針對大中華區、東協、全球差異化市場推出自有品牌。
有趣的是,早年林國堂與父親林維騰為分散風險,除了醫療市場,也積極開發其他產業應用市場。嗅到電子業蓬勃起飛,針對科技業無塵室,1995年推出全球第一款無粉手套,卻陰錯陽差成為醫療市場的革命性產品。
「手套長時間接觸皮膚,過敏的問題一直是醫界非常在意的重點。」林國堂指出,美國職業安全衛生所曾統計,醫療人員對乳膠過敏比率高達8至12%,追根究柢後發現,有粉手套內的玉米澱粉會吸附乳膠蛋白質,不僅提高過敏風險,也會造成病患傷口持續發炎甚至細菌感染,德國1998年率先禁用,2000年英國國民保健署宣布不再採購與供應含粉手套。
一次性醫療手套材質日新月異,圖為混合PVC與丁腈成分的醫療手套,兼顧舒適度與價格競爭力。(429元/盒)
林國堂表示:「無粉手套剛推出時賣得不好,新產品價格較貴,歐美國家大約花10年,無粉與有粉醫用手套市佔才達到各半交叉點。」近年各國陸續透過禁用醫用含粉手套,降低醫療人員過敏、病患過敏、傷口發炎、感染或沾黏風險,台灣衛福部也在2017年召開專家會議,認定含粉手套風險大於利益,決定跟進他國做法。
但考量廠商變更許可證、更改包裝都需要時間,食藥署將新規定時程延後至 2021年元旦開始實施;不料新法規一上路就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手套大缺貨,讓身為手套製造大廠的林國堂有感而發地說:「台灣有好多好的東西(指醫材手套),但是都是給外國人用。」
「美國從天然乳膠走到合成膠,它也是走了十多年,我不敢期望推一個新產品,市場馬上就能接受,還是需要時間的慢慢推移,但不可否認,政府從法規面著手,是加入市場進步的一大動力。」林國堂也透露,台灣到目前為止,仍有高達7、8成醫療院所用天然橡膠手套,反觀歐美則多已改使用PVC與耐化學性更佳的丁腈材質手套。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