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掀起AI狂熱,這股旋風也吹進國內大專院校,台大去年申請入學最熱門的科系,即涉及AI領域的生物機電工程系,學生報名人數比前年成長近4倍。生機系向外徵才,規劃今年8月新聘2位專任教師,教授人工智慧、機電控制領域等相關課程,不料,第一階段徵選過程,一名宣稱擁有國立大學博士身分的應聘者,提供一長串顯赫的研究著作,意外吸引系上教師的注意。
【新聞傳真】偽造美UCLA學歷遭判刑 假教授應徵台大教職被識破

假博士應聘教職時有所聞,台大生物機電工程系不久前開缺,曾遭法院認證假造學歷的前逢甲教授陳杏圓,竟捲土重來應聘,離譜的是,她曾被查出偽造美國名校UCLA畢業證書、成績單及畢業論文,遭法院判刑,為了應聘台大教職,又將國外期刊跟自己英文縮寫相符的論文,檢附在應徵履歷,即使研究領域、著作人資料都有出入,仍大膽羅列,所幸在台大第一輪資格審查時就被刷掉,讓她過往靠矇騙當上教授的黑歷史再度被翻出。
檢附論文 真實性惹議
有教師發現應聘者提供的著作清單,涵蓋各大學術期刊及相關研究領域,甚至不乏得獎論文,但對照英文名字Hsin-Yuan Chen的學術專業以及發表的論文,發現只有撰寫者的英文拼音相同,是否真是她的作品,存有很大疑慮。

「台大應聘教職採三級三審制,第一關先過系上全體教師審查投票及外部委員審查,過了再送學院、校務會議,但陳杏圓在第一階段投票就被刷掉,而且票數很低,連第二階段審查都沒機會。」知情人士說,有審查成員用應聘者的名字Google,才發現這名Hsin-Yuan Chen就是曾被法院判刑假冒UCLA博士學歷,在逢甲大學任教的陳杏圓。
本刊掌握,陳女此次檢附的文書資料,洋洋灑灑超過60頁,內容細數自己在相關領域的得獎項目與成就,像是曾主持台灣一家上市櫃科技公司(集團)多項計畫,合作金額高達新台幣2億元,並於2018年獲得台灣最佳產業趨勢評論獎,另在國際合作方面也有涉略,與馬來西亞多個大學合作產學研國際合作計畫,獲得馬來西亞科技部歷年最高補助金額等。
陳杏圓還不忘強調,她曾發表70多篇學術論文,在人工智能方面也有論著,並授權印度一項設計專利、菲律賓與美國各2項發明專利、世界發明專利2項,在國內也有2項發明專利等,藉此展現自己的專業。

造假學歷 外交部打臉
儘管如此,台大生機系在資格審查時仍揪出她經歷灌水的證據。本刊調查,陳的資料提及,她曾獲頒ScienceFather Award,但進一步細查發現「學經歷、研究領域皆不符」;「她自述在多個期刊發表過文章,或擔任通訊作者,但不是查無文章,就是出現作者對不上、非陳杏圓本人的狀況。」知情人士透露。
光是初步審查,生機系其他教授就發現陳杏圓提供的資料,至少有十多處以上不符其所述狀況。
事實上,陳杏圓的爭議事件不僅一樁,早在2016年爆發UCLA學歷造假前,就曾因學位論文案遭逢甲大學解職。本刊調查,陳2000年8月任職逢甲航太工程系助理教授,2003年改任自動控制工程系助理教授,2005年升任副教授,再於2008年升等教授;但逢甲校方發現,她當初履歷所寫的期刊論文高達31篇內容不實,2010年將她解職,並控告詐欺。

遭逢甲解職後,陳委託自稱Jack的男子,偽造2011年3月20日在美國UCLA的畢業證書,相關入學申請、成績單、校友證與畢業論文也一併偽造,且為讓相關文書看起來更可信,又與Jack偽造假出入境資料。
直到2016年,陳杏圓為了應徵台中勤益科技大學教職,委託不知情的林男,將這一系列偽造的UCLA畢業證書等學籍資料,連同假入出國日期證明書,一起併入應徵文件郵寄勤益科大,勤益校方為查證陳學位的真實性,洽請駐洛杉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協查,陳偽造美國學歷的劣行才東窗事發,由外交部向司法單位告發。

升等詐欺 二審大逆轉
面對台中地檢署偵查,陳對所有犯行均坦承不諱,她偽造UCLA畢業證書的手法也跟著曝光,其偽造的畢業證書,貼有駐洛杉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的驗證貼紙,竟是從他人向辦事處申請的死亡證明書取下,再黏貼於她的假畢業證書上,簽署人也被發現早在20年前就已從UCLA註冊組離職,甚至假畢業證書的格式與正版證書也大相逕庭,輕易就被UCLA校方識破。
全案經台中地方法院審理,審酌陳並無前科,最後依偽造文書罪判1年8月,緩刑4年,附帶向公庫支付15萬元。至於涉升等詐欺案,台中地院一審判她1年6月,但二審逆轉改判無罪,理由是陳屬於被動、被審查的一方,倘若企圖矇混通過,所冒風險及須付出的代價均甚高,以她知識程度及升等送審經驗,不可能故意冒險為之,且她能否通過副教授、教授資格升等,主控權在逢甲大學及外審委員與教育部,非陳所能左右,成為全案逆轉的關鍵。

陳對逢甲學倫案曾解釋,是當時未繳交論文處理費,經補繳費後相關論文已刊登與公證。另有網路部落格以「學者悲歌」為題聲援陳,認為學術界很容易透過黑函等手段,形成輿論壓力進而撂倒毫無防備的學者,「一般人以為學術世界非常單純,然而這個小小世界的黑函,卻比起其他領域都來得多。」
對於種種黑歷史,陳杏圓回應本刊,強調逢甲學倫案對她傷害很大,尤其外界不清楚學界實際運作狀況,致使她十多年來遭受諸多網攻,只能慢慢澄清,並離開台灣學界,但因熱愛學術轉赴國外發展,「那段日子非常痛苦。」可她為人師表,相關言論是否能被接受,答案已經很明顯,且對自己遭外界翻出學經歷、著作、論文都有造假的事實,陳至今依然無法自圓其說。
回應
陳杏圓:無不符學術倫理情事
針對應徵台大教職的履歷恐有不實疑慮一事,陳杏圓向本刊表示,雖然她已多年不在台灣學界發展,但仍有許多朋友願意幫忙她,不少學校也認為她學術方面不錯,因此有些研究或論文即便跨領域,還是會找她協助、並讓她掛名,她並強調:「我還是有我的貢獻,這部分沒有不符學術倫理,我沒做什麼惡事。」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