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難考究,從地形卻可看出當地土窯林立的原因。羅新豐說,東山山坡地多,阿公和村民都是利用地勢,在低處挖洞做灶口,高處築類似迷你游泳池般的長方槽格,形成2層樓式的大土窯;再於灶內燃燒龍眼木,以烘焙方式把新鮮龍眼製成龍眼乾,也就是俗稱的桂圓。
繁複的工序,從採龍眼、剪枝取果粒開始,到烘焙、揀選、包裝,過程中除了要調整柴火,還要不斷翻面,讓果粒受熱均勻。

羅新豐還聽阿公說過,早年龍眼乾被當作補藥,是有錢人家才能吃的奢侈品,有「一擔龍眼肉(約100台斤),可換一甲地」的俗諺,因此東山的青山、溪南家家戶戶都蓋土窯焙龍眼,雖然沒了當年的天價,卻維持「土窯巷」的特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