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窯龍眼香之二】母親摘果送命 他5歲就要顧窯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羅新豐(右)的母親因為摘果失足送命,後來他一度離開山林到海上捕魚,40幾年前才帶著妻子黃素貞(左)返家接手農業。
羅新豐(右)的母親因為摘果失足送命,後來他一度離開山林到海上捕魚,40幾年前才帶著妻子黃素貞(左)返家接手農業。
早年的龍眼樹甚至可達5層樓高,大人們上樹摘果還得帶便當,因為一待就是一整天。但母親也因為爬上摘果過世,母親走的那年,他才3、4歲…
歷史難考究,從地形卻可看出當地土窯林立的原因。羅新豐說,東山山坡地多,阿公和村民都是利用地勢,在低處挖洞做灶口,高處築類似迷你游泳池般的長方槽格,形成2層樓式的大土窯;再於灶內燃燒龍眼木,以烘焙方式把新鮮龍眼製成龍眼乾,也就是俗稱的桂圓。
繁複的工序,從採龍眼、剪枝取果粒開始,到烘焙、揀選、包裝,過程中除了要調整柴火,還要不斷翻面,讓果粒受熱均勻。
羅新豐從5、6歲起,只要遇到農忙,就跟著父親住在土窯,大人忙時他就要幫忙搬柴添火。
羅新豐還聽阿公說過,早年龍眼乾被當作補藥,是有錢人家才能吃的奢侈品,有「一擔龍眼肉(約100台斤),可換一甲地」的俗諺,因此東山的青山、溪南家家戶戶都蓋土窯焙龍眼,雖然沒了當年的天價,卻維持「土窯巷」的特殊文化。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