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生祥接續唱了「一久」「對面烏」(美濃客家人所指的破布子)和「秀貞的菜園」等歌曲,他形容原來自己一路也創作了許多跟食物有關的歌曲,內容紀錄了他的媽媽小時候要賣完仙草才能去上課,他跟著媽媽上山採竹筍的回憶,以及移民新娘遠嫁台灣後對家鄉味的想念。
客家炆食物藝術節 在生祥歌曲「菜乾」中品嘗客家食材新風味

今年截至目前最強颱風「山竹」9月中狂掃菲律賓,一路再趕往港澳, 外圍環流也影響台灣,「客家炆食物藝術節」晚宴就在颱風夜裡進行,那個晚上,音樂創作者林生祥唱了全新創作的客家歌曲「菜乾」,歌詞中寫著「 颱風猛烈, 菜乾伸脖子,想要出聲, 一鍋水煮旺,蒜頭來陪伴...」這麼恰巧。
他並演奏電影「大佛普拉斯」裡的肚臍吃面會菜的配樂「會面菜」,大家都還記得吧,肚臍吃完就死了,菜脯去肚臍住的地方,發現肚臍原來住在飛碟裡。
規劃這場「客家炆食物藝術節」的是「種籽設計」總監、節氣飲食研究室負責人淦克萍,她擅長爬梳料理的身世,這一次,我更確信她是「說食物故事女巫」,因為只要是她控場的食物展演議題,都要把人召喚進入某一種記憶結界,她以食物施法,進食為儀式,把人大力地拉扯逼靠到你遺失的小時候、很久沒想起的某一個人、人生路上的某一段荒涼、生命裡不太想要憶起的巨大遺憾.... , 然後她就披著鬆鬆的頭鬆,形似溫柔地飄來,揉揉你的背,問說:「都還好嗎?」







才不好咧,生祥一路唱著「細細妹」到「會面菜」,弄得我都快哭了,是哪裡好。
還好「會面菜」是台上的音樂,沒端到任何人桌前,但讓我從詩意般悲傷裡強壯起來,也是那一晚的菜色,我才嘗到第一道菜「綠竹筍薄片捲松露油醋干貝塔塔」時,就覺得這餐晚宴不單純(推眼鏡) ,接著端上來的「仙草凍捲青醬漬鮑魚番茄salsa」和「辣味涼拌高麗菜乾搭煎西瓜煙燻火腿風味奶油」等幾道開胃菜太讓人驚豔,我忍不住離席跑去探問這一晚的外燴主廚究竟是誰?
工作團隊沒人擋得了我,我爬上爬下想要找到主廚, 沒想到走下階梯,看到前風流小館主廚Dana剛好也抬頭向上。果然,即使是要傳達太多訊息的一場展演食物概念晚宴,也沒能遮蓋住有本事的料理人的光與熱,原來這一晚的餐宴是Dana的菜,這樣的話,那菜色讓人喜愛就不是恰巧了。









我還很喜歡「白蘿蔔米湯綴蘿蔔纓」,片得極薄的白蘿蔔片泡在濃白的米湯裡,有一種小時候上課不開心,回家喝到媽媽煮好放桌上的家常湯的安慰。
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為推廣客家飲食文化,邀請客家料理及物產職人舉行工作坊、論壇、展覽、食物藝術交流之夜等客家食物議題,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曾年有認為,看似老派的客家料理,擅於保存食物、轉化風味,跟目前全球飲食趨勢經常被提到的採集料理、飲食地景及醃漬、發酵料理等所思考的飲食意義相近,著手保存族群飲食,就是為台灣保留文化故事。
我們都在老食物的滋味裡挖鑿模糊的身世,很榮幸也能參與一小節「客家炆 食物藝術節」,透過觀看各路高手詮釋食物,得到了許多啓發。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