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上維基百科查詢,會發現與「鬥牛犬」餐廳連在一起的名字都是費蘭阿德里亞。亞伯特是他弟弟,在幕後研發了1,876道菜色,但哥哥才是聲名如日中天的那個。這裡面並沒要講兄弟鬩牆,但亞伯特復出後,一口氣連開5家餐廳,而且種類遍及小食、酒吧、墨西哥菜、分子料理、秘魯式日本菜,而且事必躬親,雖然自我解嘲「就像一個拍了5種類型片的導演」,但企圖與野心不言可喻。
【影評】《鬥牛犬:米其林帝國》 弟弟的逆襲
台灣近年引進許多藝術家與名廚的紀錄片,反映特定觀影族群的存在與興趣。《鬥牛犬:米其林帝國》中文片名鮮明標示出它想吸引的:「鬥牛犬」餐廳曾連續5年榮登世界50大餐廳榜首,是分子料理的權威重鎮,每年有200萬人搶訂僅有的8,000個席次,而它竟在2011年正式歇業。但實際看了這部電影,如英文原名「Constructing Albert」所指,它想建構的實非「鬥牛犬」的豐功偉業,而是離開「鬥牛犬」之後的亞伯特阿德里亞。
觀眾即使沒開過店,也吃過餐廳,或看過搶救廚房大作戰的綜藝節目;不難理解:維持「質」已不易,何況還有「量」的考驗。表面上他一心多用,但不只一家餐館拿到米其林星星,證明了他的能耐;最後你甚至會發現,這一切其實都是為了開一家符合他理想的完美餐廳而做的準備。
其實對關心「食尚」的人而言,這已不是祕密。亞伯特阿德里亞後來打造了將分子料理與空間藝術推向極致的「謎」餐廳。電影也帶領觀眾瞥見這個規定嚴格、神祕高端的餐廳從無到有的過程。所以「鬥牛犬」只是前情,它的結束,開啟了一個被埋沒在幕後的大師,創建料理王國的契機。
80分
- 導演:蘿拉科利多、吉姆羅密士
- 演員:亞伯特阿德里亞、費蘭阿德里亞
- 片長:85分鐘
- 級別:普遍級
- 上映日期:11月9日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