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家境不好,我爸在金門做兵,823砲戰回來後,沒多久就往生了。」身為長子的蘇文得見母親到處擔水果去賣,微薄的收入要養4個小孩太辛苦,初中也不考了,只想去做工幫忙賺錢。「那時候紅葉少棒很風行,做棒球的工廠都是在我們南部,我就去找了一間離我們這邊不太遠的棒球手套工廠。」蘇文得不記得幼時當學徒有多苦,只記得每天一個人要走大半個鐘頭去做工,暗時再一個人走回家。
【一套入魂2】創業遇貴人 不只給訂單還幫忙發薪水

蘇文得國小畢業便在棒球手套工廠當學徒,20出頭就當廠長;製造棒球手套的每道工序都純熟,1983年決定創業。從便宜的低價塑膠棒球手套,到給選手用的高級手套,蘇文得操著台語說,「算是很光榮。」但這一路,他走得當然辛苦。

12歲在工廠做學徒,一直做到去當兵,蘇文得已練就製作棒球手套的基本功夫,「手套車好,每個手指要反過面來,要很用力拉,那時候做低單價的,量很大,一天要拉上百個。還有塑型手套,模具的溫度很高,大概也是200度,都是要靠勞力…」

才退伍回來,蘇文得就被請去管2、300人的工廠。「我管廠是很凶的,沒有人敢講話。管了十年,我感覺整個手套過程我都會,廠也管過了,就想自己出來做。」蘇文得在工廠認識了負責車線的太太,「我太太的工非常好,那是她的飯碗。」二人後來一起創業,開了小型的加工廠,幫人代工。「我這種沒爸爸、沒背景的人要創業其實很困難。有遇到一個貴人,台南的葉老闆,他有單、沒人;我有人、有技術但沒單,他就來找我。葉老闆人很好,知道我工廠需要發薪水,時間到了,他就領錢過來先幫我發。」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