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酒前線直擊(上)】5公斤大麴用手翻!自然落菌造就金門高粱獨特風味

mm-logo會員專區美食旅遊
深秋來到金門尋酒,結實纍纍的高粱田是最應景的地景。
深秋來到金門尋酒,結實纍纍的高粱田是最應景的地景。
金門高粱本是將軍用來慰勞士兵的軍用酒,隨著和平到來,卻成了台灣的國民白酒。來自北方的高粱,因著島上獨特的環境和微生物,造就出有別於其他中式白酒的「金門香」,而休兵的坑道,也變成孕育高年份純釀的絕佳舞台。東北季風刮起的前夕,我踏上前線,要把這戰酒的獨特魅力摸個遍。
還沒踏進金酒總部所在地的新廠金寧廠,巨大的白金龍酒瓶遠遠地就闖進視野,菱角和麵包般的甘香旋即鑽進鼻腔。這是金門酒廠首次對媒體開放參觀生產線,燻黑的水泥廠房裡,輸送帶和台車合奏著金屬機械交響樂,原酒從滾燙鍋爐邊的水龍頭汨汨而出,國民烈酒的誕生,竟有種蒸氣龐克的美感。
巨大酒瓶是新廠的醒目地標,未進廠區已聞到酒香四溢。
金門土質屬帶砂紅土,適合栽培的作物有限,早期島民以釀地瓜酒為主,直到國民政府來台,鎮守島上的胡璉將軍募集來自各省的釀酒好手,並推動一斤高粱換一斤白米的政策,鼓勵金門人種植高粱,成為金門酒廠的開端。
金門本地還是有生產釀酒高粱,為便於收割及抗風,現在都以矮化種為主。
蒸好的高粱飯得混進米糠增加孔隙,既提升發酵和蒸餾的效率,也賦予穀物的芳香。
蒸完酒的酒糟營養豐富,島民會拿去餵牛,養出鮮甜肥嫩的酒糟牛。
新廠用的是不鏽鋼槽車發酵,主要負責白金龍等一般消費級特級酒,部分人力能以機械代勞,蒸鍋一次能處理1,250公斤的高粱,產能驚人。如今金寧廠也打造亞洲最大的儲酒大樓,最多能容納3,110萬公升,地下儲酒庫也能儲存500萬公升,現在金門本地生產的高粱、小麥早已供不應求,80%的高粱是來自中國東北的紅高粱,製麴小麥則是美國冬紅種麥。
金門高粱採截頭去尾的高溫取酒法,撇掉辣口又有害的甲醇、乙醛和高級醇,新蒸出來的酒就很醇甜順口。
金寧廠主要生產白金龍等大眾熟悉的消費型特級酒。
每瓶酒都要由人工檢查瓶中是否混有異物。
方才闖出酒廠的發酵香氣,就來自蒸餾器裡的高粱酒醪,金門酒廠採用不打碎原料的整顆固態發酵法,雖然出酒效率較低,但高粱皮有它不能被捨棄的理由,金門酒廠董事長李增財笑說,「釀酒講起來很簡單,只要有糖跟澱粉,酒精就出來了啦。但是因為高粱外皮有一層單寧,會讓酒體更豐厚。」
金門酒廠董事長李增財。
高粱表皮的香氣物質也會在蒸煮過程中釋放出來,高粱殼厚,一次發酵難以將澱粉完整轉化為酒精,所以得採「三高二低一翻」製程,指的是高溫蒸飯、製麴、接酒,低溫入池、發酵,還有翻動酒醪再次接麴發酵。也因接酒溫度高,發酵溫度低,不易產生人體難以代謝的雜醇油,有「醉不上頭」的美名。
金門高粱用的是「大麴」,麴磚由小麥磨粉加水壓成。
金寧廠每天要生產6,300塊麴磚,換算成重量大約16,000公斤。
養麴像養小孩,每天要用人力翻動重達4.8公斤的麴磚,還要開關門窗調節溫濕度。
讓金門高粱喝來與眾不同的另一個功臣是麴。麴為酒之骨,即便許多工序可以仰賴機械的今天,金門酒廠仍採用相對原始的自然落菌法,小麥製成的麴塊堆放在麴室裡,每天以人力翻動,還要視氣溫與發酵進程,開關門窗調節溫濕度,打造對黴菌、酵母菌而言最舒適的環境。
金門高粱的製麴採自然落菌法,有如濃縮了在地的菌相,形塑出獨特的風味。(5年陳年高粱,2625元/瓶)
金寧廠廠長許荐洋說,白酒講究「水(水質)、土(土壤)、氣(氣候)、氣(空氣)、生(微生物)」,麴雖是末位,卻是變數最大的活物,空氣中大量的野生微生物在長時間人為馴化下,發展出獨一無二的菌相,「相差十里之外,味道就完全不一樣。」
金寧廠廠長許荐洋。

金門酒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金寧廠)

  • 地址:金門縣金寧鄉桃園路1號
  • 電話:082-325-628#88461、88462
  • 營業時間:08:00~17:30
★鏡週刊關心您:未滿18歲禁止飲酒,飲酒過量害人害己,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

wine-warning-icon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