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的投資邏輯很簡單,就是買在高利差、賣在低利差。」她解釋,利差是在相同期間內,債券利率和美國公債利率的差距,當利差越大,代表風險高、價格低;反之,當利差越小,代表風險低、價格高。因此買債券除了領息外,如果想賺價差,就選在高利差時買進,低利差時賣出。
【類債券投資達人2】買債券怎麼賺價差? 達人:升息末端就要出手
會計師Miss Q買債經驗超過18年,除了領息之外,她也藉由升降息循環從中賺價差,去年初出手建立部位,輕鬆獲利超過1成。
談到現在的債市環境,Miss Q說:「預期未來市場利率持平或走低(利差幅度收斂),可邊收息邊等待利率往下,從中賺取價差。」她通常會選在升息末端開始買債券,最近一次建立債券部位是在2019年初的升息末端,「去年初美國有停止縮表的計劃,聯準會鴿派言論也讓市場對於降息一直有期待,所以就進場買進了。我不會等到降息後才開始加碼,因為市場一定會提前反應。」
早期她會小額投資美元債券,近幾年則喜歡單筆投資台灣掛牌的海外債券ETF,「選擇很多元,標的包括長短期公債、投資等級債,還有產業債。」她以投資等級債為主要收息標的,再搭配公債和新興市場債,至於許多投資人鍾情的高收益債,她則是零部位。
「我不會因為能多賺一點,就說服自己擁抱高風險。」Miss Q指出,通常利率循環約5~8年,如果處於升息循環,她會減碼,直到升息將結束前加碼。
至於挑選的準則是,規模必須為同類型前3大,偏好20年期以上的美國投資等級債,殖利率雖然不滿4%,但伴隨長年期的波動,有價差空間可操作;至於產業債部分,她持有相對穩定的金融債和電信債。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