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相人間】晶片與藻礁的抉擇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公投在即,在台灣自產能源有限的現實下,接收站建置與否,變成產業用電、減空汙和藻礁的對決。
公投在即,在台灣自產能源有限的現實下,接收站建置與否,變成產業用電、減空汙和藻礁的對決。
公投在即,4項提案中,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下稱三接)是否該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牽動台灣能源轉型路線。今年7月,我們曾報導反核、反空汙與護藻礁被迫在同一案中衝突競合的現實,10月政府提出三接再外推方案,強調已將生態影響降到最低,卻仍難確定零損失。如今投票在即,台灣沒有自產能源,產業用電又連年增加,當大自然經歷千年孕育的桃園海岸藻礁,遇上對台灣具經濟發展及國安戰略意義的晶圓廠,同時疊加減空汙、廢核的政治現實,天秤兩端各有權重,能源轉型中不同價值的平衡,是否還有可能達成?
11月9日,「護國神山」台積電證實將在中油高雄煉油廠舊址,興建7奈米及28奈米晶圓廠。高雄市長陳其邁保證「水電絕對沒問題」,將盡快協助台積電在3個月內完成環評,趕在明年動工。消息一出,北高雄地價立刻看漲,地方無不期待,原本被空汙籠罩的石化之城,能在晶圓廠帶動下翻轉。

半導體用電 占年增量一半

近年從新竹到台南,都可見台積電廠房大興土木,除了去年量產的5奈米廠,3奈米廠將在明年開始陸續投產,2奈米廠也預計落腳新竹。新廠房出現,除了讓周邊房價飆漲,同樣居高不下的,則是生產所需的用電。
據台積電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報告書,2020年台積電用了160億度電,占全台總用電量5%。明年將在南科量產的3奈米廠,1座廠房1年用電高達77億度,同樣的電,可讓月用電700度的家庭用90萬年;而預計2025年量產的2奈米,環評報告中則載明預估需電量970MW,相當一部擴建後的大潭7號機。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