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店】少年頭家扛75年家業 台南純手工榻榻米店不失傳 泉興榻榻米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34歲的李宗勳傳承爺爺的技藝,成為75年老字號掌門人。
34歲的李宗勳傳承爺爺的技藝,成為75年老字號掌門人。
1947年,李金水在台南創立的泉興榻榻米,是台灣現今少數保留純手工製作榻榻米的老店,第2代無人接班,直到2008年長年在中國生活的孫子李宗勳回家幫忙。
初期,祖孫共事每天硬碰硬,李宗勳不服輸、熬到2年後出師時,正逢台灣刮起文創風,台南謝宅、晶英酒店上門合作。4年前李金水高齡病逝,老字號由34歲的少年頭家獨當一面,也讓75年技藝繼續傳承。
約好下午1點在工作室碰面,時間到了卻遲遲不見李宗勳現身。在門口等了一陣子,李宗勳終於頂著一頭亂髮、滿臉歉意地出現,「不好意思,午睡不小心把鬧鐘按掉,沒聽到。」
李宗勳讓客人依據預算,選擇手工或半機械化製作。
午睡曾是李宗勳最抗拒,也是他和爺爺李金水天天鬥氣的主因,「阿公早上6點開店,我喜歡打電動,每天都睡到12點,一有機會就泡網咖。午睡1小時我辦不到,把80幾歲的人氣到快中風,可是我現在的作息,已經快跟阿公一樣了…」
泉興榻榻米位於台南新美街上的店面。

日式技法 手工體力活

揉揉惺忪睡眼,李宗勳沒等睡神離開便套上工作服迅速開工,「今天做月子中心要的榻榻米,100多件、40幾間房間。」無需工具輔助,他唰地一聲以鋼刀筆直切除多餘蓆邊,身上、地上瞬間噴滿稻草屑,「其實一開始我也摸不透,一邊做、一邊彎腰要對著看。」
今年34歲的李宗勳,2008年回到泉興幫忙,臉上的兩撇小鬍子,讓他看來有些年少老成。是為了讓自己更像「老師傅」?他酷酷地解釋:「東西做出去,人家看了就知道,我是賣藝不賣臉。」好手藝就是證明,他手上訂單已滿到下訂後得等上1個半月,「以前阿公在時是夏天特別忙,我接手後,已經沒有淡旺季。」榻榻米是日本傳統地板用品,1坪為2疊榻榻米,內材為稻草,1疊重約25公斤,「前一天提前準備好材料,做好一疊也要45分鐘,這是體力活,所以我才開始午睡。」
裁切。
泉興榻榻米第一代老闆李金水,國小沒畢業就到高雄拜日本人岡田師傅為師,出師後,他先在台南一家榻榻米店上班,1947年才落腳新美街自己開店。彼時,經過日本統治的台灣榻榻米需求量大,「那時警察月薪20元,做榻榻米1個月收入可以到60元。」李宗勳說,爺爺以一技之長養一家六口,3子1女都是大學畢業、無人接班。
李宗勳的父親李春生長年在中國工作,母親則是日本人,很早就因癌症病逝,「我有2個哥哥,小時候我們都給爺爺奶奶帶。我很調皮,整天趴趴走,阿嬤要到處去找孫,最後把我丟回去給我爸帶。」1996年,李宗勳隨著父親西漂福建漳州生活,「我爸是高階經理人,在外人眼裡,他賺錢功力不容小覷,有盡到養家的責任。可是如果你說照顧小孩,他是很爛的父親。」
固定。
「你覺得有一個印鈔機父親,小孩會長怎樣?」李宗勳邊做邊說,平靜地像在描述旁人的故事,「我就是紈褲子弟,要什麼有什麼,不想上課也可以。大家都騎腳踏車,我有一台電動摩托車。我爸後來再娶,後母也管不動我。」

匠人精神 厲言中苦學

2007年他收到兵單回台服役,一方面也因父親在大陸的工作出現變故,「就是你們知道的那樣,台幹被中國人取代,只好回來。」退伍後,李宗勳大陸專科學歷在台灣無用武之地,沒了父親金援他也無法在大陸生活,一度跑去南科當作業員,「過去兩岸不像現在開放,我念的也不是什麼高層次的學校。科長找我說學歷要改,就乾脆不做了。」
李宗勳成天沒事幹,晃了半年,李金水看不下去,便叫他去學做榻榻米,「真的是走投無路,阿公看我可憐、叫我回去幫他。」但無論是故鄉台南,抑或是有血緣的爺爺,對李宗勳都是極為陌生的存在,「以前只有2年回來辦簽證加簽,才會跟阿公見面。我們見面也沒話聊,只有伸手要零用錢。」
縫合。
初期,祖孫共事天天吵,「阿公是匠人,也是我們家裡最凶的。稍微不乖、做法偷工減料、不按部就班,耳光就來了。我一定是站在那邊讓他打,等他打不動讓他罵。」最難過的一關是體力考驗,「以前這裡沒有冷氣又是鐵皮屋,加上每天要聽老人家碎碎唸。」李宗勳尷尬苦笑說:「最賤踏自尊的一句話,是阿公曾叫我滾回大陸。」
但他個性好勝、不服輸,「做不對就拆掉再做。我想,等我超越你以後,你就安靜坐在那邊看著吧。」他從最基礎的拿針開始學起,「光拿針就學了3個月,學怎麼讓針戳下去的間距一樣大。以前要用尺量,現在不用,自己抓一下就知道。」
李金水(圖)向日本人岡田師傅學藝,1947年在台南開設泉興榻榻米。(泉興榻榻米提供)

文創風潮 引進新材料

李宗勳將頂針器戴在掌心上示範阿公傳的真功夫。頂針器是一塊套著布包的鉛片,當針線穿過榻榻米時,需借助全身力量向下壓,頂針器可保護手掌不受傷。李宗勳說明:「看起來像在縫一件大衣服,這需要力氣、還要觸感,現在這種縫法很少了,阿公的做法不能變,這很講究蓆面不被破壞的功夫。」第二堂基本功是磨刀。攤開刀具包,裡頭放滿大大小小的榻榻米專用鋼刀,李宗勳拿出最小的一把解釋,刀具天天磨會越來越小,「這最小把的刀是阿公留下來的,我不會再動,再磨下去會不見。」
李宗勳(左)2008年回到泉興,跟著爺爺李金水(右)學習製作榻榻米手藝。(泉興榻榻米提供)
李宗勳練了2年總算出師,但榻榻米在台灣卻逐漸式微,除了台南在地老屋民宿謝宅使用,一般來客少之又少。台南的榻榻米店也從全盛時期的50家凋零到剩2家,他打趣地說,那時阿嬤在店前賣甘蔗汁,「甘蔗汁的收入都比榻榻米好。」想拓展商機,他觀察2008年正好台灣掀起一波文創潮,曾嘗試推出相機包、杯墊等榻榻米周邊小物,也引進染色草蓆,以及可取代稻草作為底材的木質纖維板等新材料,吸引年輕族群。
1疊榻榻米價格依據表面材料特性與施工技法,落在1,800元到1萬4,000元間。有別於爺爺時期純手工生產,李宗勳讓客人可依預算,選擇手工或半機械化製作,「阿公時代只有二款材料,包邊的顏色也沒那麼鮮豔。我比較搞怪,覺得東西多,客人就有得選。」2012年,李宗勳接到晶英酒店訂單,台南大飯店及礁溪老爺飯店也跟進,黃昏產業等到鹹魚翻身的時候。
台南老屋民宿謝宅創辦人謝文侃,在謝宅中大量使用泉興榻榻米,盼藉此保留在地產業。

驟失至親 不忘祖傳藝

而李宗勳天天在店裡磨刀具,也磨心性,「我以前個性很衝、比較刺,因為爺爺一直教育我說要腳踏實地,不要想著要飛。我只有從爺爺身上看到,什麼叫父親、什麼叫做教小孩。」回家14年,原本劍拔弩張的祖孫,早已成了離不開彼此的師徒。那父親呢?李宗勳露出一抹複雜表情,他說2012年某天晚上,父親因身體不適,半夜去撞他的房門,就醫後,他才驚覺父親身體出狀況,「是鼻咽癌。醫生有跟我說,所以我強拉他來店裡幫忙。」
李宗勳引進新的榻榻米材料與花色,吸引飯店業者合作。
李宗勳騙父親自己忙到身體不適,「阿公那時已88歲不管事了,店裡經營就變我爸接手,他要顧店、收錢,還要看訂單。」父子情緣淡薄,他仍想把握僅剩時光相處,「比較粗魯地說,我是怕他在路上怎麼了,我看不到。」
4年前,李金水去世、隔年李春生也病逝,離散的家人團聚沒多久又經歷生死兩隔,李宗勳語氣淡然地說:「我父親就…不知道、我沒有辦法去說。他沒什麼對錯,我只能說,比較傷心的是,爺爺不能陪我更久一點。跟在爺爺身邊學,他是很有智慧的老年人,我現在的技藝都還無法超過他。」
刀具天天磨會越來越小,最小把的刀具是爺爺留給李宗勳的,他已不再使用。
近年,李宗勳的二哥也回到泉興替他管理、銷售,李宗勳拿出裝滿蓆頭針、上頭寫著「昭和十九年」的盒子,「這是阿公的師傅留給他的,後來他把工具留給我相當於傳承。我把它當成寶,提醒自己記得老人家是怎麼教的?我有沒有忘本?要飲水思源。」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