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經】喪夫喪子火燒厝 阿婆靠大湯圓守護家人 阿婆客家湯圓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許芯萍曾是團膳公司主廚,21年前開了「阿婆客家湯圓」,用最傳統的方式製作客家料理。
許芯萍曾是團膳公司主廚,21年前開了「阿婆客家湯圓」,用最傳統的方式製作客家料理。
客家人善以米為原料作成各式「粄」類食品,粄圓(湯圓)即是其一,逢年過節眾人都想吃湯圓求圓滿、求團圓,對阿婆客家湯圓的老闆娘許芯萍來說,團圓的意義更是重要。
許芯萍原是負責新竹科學園區上千名員工餐飲的主廚,後與先生創業賣便當,卻因呆帳背上千萬元債務,2度創業販售傳統美食大湯圓。十幾年間,她歷經喪夫、喪子與孫兒傷、亡等衝擊,一度緊閉店門。最終,客家女人的韌性與堅強讓她認命但不認輸,靠著大湯圓讓家人聚合在一起。她不求賺大錢,只願一家平安,安穩度日。
山裡的路不複雜但蜿蜒,在暈車臨界點找到掛著「阿婆客家湯圓」招牌的鐵皮屋頂矮平房。12年前這裡還是二層樓的建物,一場燒了7小時的火,讓許芯萍一家瞬間什麼都沒了,還背債逾百萬元重建,回憶此事,她臉上沒有哀傷,豁達說道:「人平安沒事就好,其他的都沒關係。」

創業資料

  • 房租:2.6萬元
  • 食材:2千元
  • 水電:4千元
  • 瓦斯:2千元
  • 設備:6萬元

營收資料(2022年12月)

  • 食材:7千元
  • 水電:1萬元
  • 瓦斯:5千元
  • 營收:8.5萬元
  • 利潤:6.3萬元

道地鹹湯圓 Q軟味美

這日已是中午用餐時間,店內尚無備戰氛圍,黑色米克斯悠哉在中庭曬著冬陽,看見69歲的許芯萍緩慢走出,牠搖著尾巴迎上前,跟著到雞寮加水、至小菜園拔蔥。長年務農、勞做,許芯萍曬得黝黑,臉上紋路深刻。「我們土雞都自己養,菜大部分自己種。假日預約的客人比較多一些,平時都還好。」話音剛落,不在預料中的熟客上門,她喚來長孫黃煒哲幫忙。
阿婆大湯圓遵循傳統手做,老糯米製作的超Q外皮,手工包進絞肉、菜脯、香菇等炒製的餡料,放進加入新鮮茼蒿的大骨湯底,料多味美。(25元/顆)
灶台前孫兒快手料理,豬油為底,油熱下紅蔥頭,霎時香氣爆棚;另一頭的許芯萍,手雖因車禍受過傷無法正常彎曲,落刀依舊快狠準,沒一會兒土雞已擺盤好待上桌。接著將冷凍庫裡包好的大湯圓入鍋。「圓糯米前一天中午就要先泡水,晚上磨,然後要壓、脫水,半夜起來翻一次,凌晨三點起來包。」
湯圓體積幾乎是幼兒拳頭大,內餡有香菇、豬絞肉、蘿蔔絲、菜脯,「要煮十幾分鐘。湯頭是用大骨熬的,我們也用來燙雞肉,所以很甜。」湯圓入口Q軟鹹香,滋味豐富,即便是成年男子,吃二顆就有飽足感。
阿婆客家湯圓位在新竹縣寶山鄉的山上,外觀宛若一般民宅,很有農村感。
鹹湯圓是客家傳統料理,但「客家阿婆」許芯萍的手藝並非傳承自母親,「以前家裡很窮,媽媽說女孩子不用讀書,給弟弟讀,我11歲就離家幫人帶小孩。」20歲時經人介紹,步入婚姻,以為日子可以輕鬆些,沒想到更辛苦,「我老公愛喝酒,不管喜、喪都醉倒在地。但路是自己選的,就認命啊!」
初時丈夫外出做工,她在家做手工,「半夜都在縫雨傘布,女兒、兒子都一起。」後來夫妻2人一起入工班做板模,「很辛苦,看見新竹科學園區的餐廳在找人,那是外包的團膳公司,我就去應徵了。」老闆看她誠懇實在錄取,許芯萍從洗碗工做到主廚,還自發取得丙級中餐證照。

日兼4份工 還清負債

「我待了12年,每天煮給幾千個人吃,很多人鼓勵我出來賣便當,才決定創業。一個便當35元,從一天一百多個,一個半月後變做1千多個。」外人看來風光無限,但帳是月結,常遇到工地訂單沒付款就落跑,不賺反賠,「1994年我先生肝病走了,算一算欠原料商1,080萬元。」
許芯萍(右)的長孫黃煒哲(左)國小就立志要協助奶奶,接手阿婆客家湯圓。
4個孩子,那時最大的剛上高中,為了還債,她硬頸地日兼4份工,只有短短的時間允許自己軟弱,「凌晨2點下班,經過我先生的墓,都忍不住去哭、去罵他,怎麼可以留下4個孩子給我,自己先離開?」幸好孩子都很乖巧,3個兒子高中沒畢業就到市場賣魚、賣肉,花了10年時間,終於還清負債。
「那時候去頭份看見人家賣湯圓,覺得很不錯,就想學,我個性不認輸,想做就一定要做出來,到處問、買書來看。」22年前兒子提出要開店,許芯萍立刻想到這道料理,「賣便當沒賺錢,湯圓每碗都收現金,可能比較穩。結果店開一個月,他說不會做生意,不做了。我怕店收了丟人啊!就自己來。」自嘲當時還不是賺錢的命,不時遇上客人說「明天再給、下次再給」,個性篤實的她也不會拒絕,賺到的一樣只有經驗。
阿婆客家湯圓的食材,包括雞、大部分的蔬菜皆由許芯萍自己飼養、栽種。
湯圓店開在新竹市區,房租一個月就要2萬6千元,為了省錢,她決定搬回家裡經營,除了大湯圓,也賣客家料理,「我們的土雞、炒米粉、客家小炒都是招牌。」做法、滋味傳統道地,吸引行腳節目上門拍攝,阿婆大湯圓瞬間爆紅,許多饕客上門,最多曾日包上千顆湯圓,「排隊排到外面,沒地方坐。」以為人生就此順遂,沒料到之後幾年的際遇,卻是戲劇編劇也難以寫出的劇本。

歷兒孫死別 陷入低潮

「有些事,好像也不能不信。十多年前一個客人來店裡,跟我講:『大姐妳身邊有祖先一直跟著妳,妳要去處理。』我想說我先生不在了,小叔還在,應該他們處理不是我,結果就很慘。」
今年18歲的黃煒哲(左2),高職餐飲科畢業後,就進店裡幫忙阿婆。
她像讀編年史般唸出事件發生的年分,「2006年,現在在幫我的這個孫子,剛滿一歲,我當時還在早餐店兼職,帶著他去,結果他掉進剛煮好的豆漿裡,全身面積65%燙傷,送去馬偕跟長庚,醫生說沒救了,我跪下去求他們,我說小孩子還很會叫,還會拿著油條要吃!」彷彿重回現場,許芯萍表情哀傷,停頓了一會才繼續。「2008年小兒子結婚前夕,老二跟他小孩出車禍,掉進山溝裡。」從隨身筆記本裡拿出一張幼兒照片,她的眼淚滑落,「12年前失火,照片都燒光了,只剩這張,這個小孫子,以前真的很乖。」
接二連三的悲劇讓許芯萍幾乎要被打垮,店門緊閉半年多,「不知道怎麼辦,每天在家裡一直想,怎麼會這樣就走了?」親人、社福團體上門安慰,沒能拉她出來,最終竟是周遭的不友善議論,刺激她振作,「就不想認輸啊!覺得要比他們過得更好。」
阿婆客家湯圓的招牌菜之一土雞,將雞肉放進大骨湯中川燙,肉質軟嫩鮮甜。(公雞1,300元/半隻,母雞800元/半隻)
復出開店後,那名提出忠告的客人竟又上門,「他說:『大姐我今天不吃東西,妳趕快去處理祖先的事,祂眼淚掉不停,覺得害妳一家那麼狼狽很抱歉。』」許芯萍不再鐵齒,找人幫忙,或許這世上真有不可思議,也或許是她念轉、運轉,之後一切慢慢變好,生意也重新步入軌道。
在山村開店,食材天然,自產自銷。除了菜單上的餐點,許芯萍也釀製醬瓜,不少客人離席後加購。「老闆娘很大方,還會招待我們吃她種的水果!」熟客透露許芯萍把客人當朋友,除了美味,人情味也是吸引他們上門的原因。

三代共打拚 長孫掌勺

前2年遇上疫情,餐廳一度暫停營業,但許芯萍可沒閒著,客家媳婦的堅強韌性展露無遺,「逢年過節做湯圓讓人外帶,也蒸年糕、包粽子,做到手都流血。」近日客人回流,高職餐飲科畢業的長孫加入掌勺,「現在菜都是他炒,客人誇獎他炒得比我好,我比較傳統,炒得比較油、鹹,他會減少一點。」看著孫子背影,許芯萍仍有些愧疚,「穿著衣服看不出來,他的背、腿還是有傷疤,要復健,每年也要開刀、整型。我每次問他:『你會恨阿婆嗎?』他都說不會,還謝謝我帶他長大。」
許芯萍將泡水的圓糯米磨成漿後,再用板凳、彈性繩緊綁慢壓脫水3小時,才能揉、捏成湯圓皮。
假日客人多,不只孫子,兒女全都加入幫忙,「以後希望店可以再開大間一點,讓兒孫一起經營。」活了69年,許芯萍背過鉅額負債、經歷過數次死別,對她來說,錢已不是重點。飽經風霜的臉露出笑容,她說:「我出生就是來歷練的吧!只要一家人不要餓到就好,可以在一起就好。」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