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命求團圓番外篇】幼時燙傷命危靠嬤救命養大 少年感恩陪經營老店 阿婆客家湯圓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許芯萍曾是團膳公司主廚,20年前開了「阿婆大湯圓」,用最傳統的方式製作客家料理。
許芯萍曾是團膳公司主廚,20年前開了「阿婆大湯圓」,用最傳統的方式製作客家料理。
將香菇、豬絞肉、蘿蔔絲、菜脯等內餡滿滿塞進圓潤Q軟的糯米皮內,雖然手因車禍受過傷無法正常彎曲,許芯萍包湯圓的速度依舊快速,她一邊作業、一邊解說,「圓糯米前一天中午就要先泡水,晚上磨,然後要壓、脫水,半夜起來翻一次,凌晨三點起來包。」成形的湯圓體積幾乎是幼兒拳頭大,入水煮需時十幾分鐘,湯頭是用大骨熬的,我們也用來燙雞肉,所以很甜。」
出生在新竹寶山的許芯萍是客家女兒也是客家媳婦,大約20年前開了「阿婆客家湯圓」。今年69歲的她曬得黝黑,臉上紋路深刻,聽她聊起這輩子走過的坎坷,不只勞力也勞心,卻還是能正向、帶著笑容說:「我出生就是來歷練的吧!」
許芯萍(右)的長孫黃煒哲(左)國小就立志要協助奶奶,接手阿婆客家湯圓。
40歲時丈夫過世,留下千萬元債務,她兼4份工作養大4個孩子。17年前許芯萍帶著剛滿周歲的長孫黃煒哲到早餐店打工,好動的小朋友為了拿食物,竟掉進剛煮好的豆漿裡,全身面積65%燙傷,「送去馬偕跟長庚,醫生說沒救了,我跪下去求他們,我說小孩子還很會叫,還會拿著油條要吃!」黃煒哲在加護病房住了2個月才撿回一命。
「隔年我小兒子結婚前夕,老二跟他小孩出車禍,掉進山溝裡。」12年前的過年前,家裡竟又遭祝融,火燒了7個小時,「什麼都沒了,連兒子、孫子照片都燒光。重蓋房子又花了上百萬元。」
阿婆大湯圓遵循傳統手做,老糯米製作的超Q外皮,手工包進絞肉、菜脯、香菇等炒製的餡料,放進加入新鮮茼蒿的大骨湯底,料多味美。(25元/顆)
接二連三的悲劇,一度讓許芯萍不想走出家門,周遭有不友善的議論,卻也有溫暖的力量,讓她重新站起來,「很多人拿衣服來、拿棉被來。」指著店裡一角的桌椅,「那個也是人家拿來的,很多人寄東西、捐錢。」善心人士的居住縣市、姓氏、捐款金額,她記得清清楚楚,感念至今。
阿婆客家湯圓的食材,包括雞、大部分的蔬菜皆由許芯萍自己飼養、栽種。
今年18歲的黃煒哲(左2),高職餐飲科畢業後,就進店裡幫忙阿婆。
前2年遇上疫情,餐廳一度暫停營業,近日客人回流,高職餐飲科畢業的長孫加入掌勺,「現在菜都是他炒,客人誇獎他炒得比我好,我比較傳統,炒得比較油、鹹,他會減少一點。」看著孫子背影,許芯萍仍有些愧疚,「他身上還是有傷疤,每年要開刀、整型。我每次問他:『你會恨阿婆嗎?』他都說不會,還謝謝我帶他長大。」假日客人多,不只孫子,兒女全都加入幫忙。
阿婆客家湯圓除了大湯圓,也賣客家料理,做法、滋味傳統道地,土雞、紅糟鴨、客家小炒等都是招牌。
經歷過數次死別,許芯萍沒被現實打倒,而是更堅強地活著,對她來說,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家人平安順遂,「死的時候錢也帶不走,只要一家人不要餓到,可以在一起就好。」用心做好每道料理,她要用最拿手的大湯圓,讓餘生圓圓滿滿。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