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俚語「某是錢娶,大餅換。」早期喜事必用的大餅,是台灣嫁娶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環,當時會做直徑較大的「大餅」也是因為看上去「大扮」,在台語中的意思是有派頭,而現今所有餅的款式,都是從這樣的大餅衍伸來的。而令我相當意外且感動的是,在堅持不開分店且手工製餅的「朝和餅舖」裡,宛如一座台灣餅的歷史館,許多市場上幾乎看不到的古早糕餅,竟也有製作販售。
【市場裡的老餅舖2】百年「朝和餅舖」靠鳳凰酥爆紅 卻堅持祖訓賣幾乎絕跡的老糕餅
若是向鹿港人打聽嫁娶或祭祀用的餅選,大多數人會毫不猶豫回答第一市場前的「朝和餅舖」。沒錯,這正是百年餅舖於在地人心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清朝時期,鹿港為三大重要港口,船隻經貿往來、茶樓酒家林立,達官貴人飲酒作樂,少不了糕餅、茶點,為鹿港餅業發展的起源。
「朝和餅舖」第一代創辦人梁朝選,13歲就跟著唐山來的師傅學製餅,白手起家,在第一市場前創立「朝和餅舖」以製作大餅為主,迄今已有百年歷史。現由第三代梁陽昌和大弟梁陽裕、小弟梁陽成、妹妹梁瑛敏、媽媽梁黃梅子共同經營。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