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和43歲的青農H(化名)相約雲林小鎮的一間咖啡店。約定時間到了,他卻請我們離開咖啡廳、到一旁空曠無人的停車場碰面,像在躲避什麼。我們詢問他在光電案場下耕作的經歷,他有些慌張,「那次種玉米,就像是在辦家家酒。」近幾年農電共生經常爆發爭議,H一度質疑我們的來意,考慮再三,才願意受訪。
【鏡相人間】我的光電夢 農電共生的重生之路
一塊田又種菜、又發電,可為農地帶來新收入,這原本是農電共生的願景,然而部分業者為了蓋光電,改種高溫菇種、蕨類等不需光照的低經濟價值作物,或任良田荒蕪,讓光電一度成為滅農代名詞。
光電滅農爭議爆發後10年,我們走入農村,發現在光電板下耕種的農民並不一定弱勢,只是困於法規、資金和不對稱的資訊,無法施展手腳。比起過去任憑光電業者決定作物該怎麼種、怎麼收,許多農民的夢想,是自己做農地和光電的主人,讓光電成為支持農業大夢的支柱。
光電板下殘喘 玉米荒蕪
H口中的「那一次」,指的是2015年曾被光電業者找去雲林一處光電場的網室種玉米。當年光電業者找來包括H在內的三位農民耕作,1人分到3分地(約880坪)的田,不收地租,只要種得出作物,收益全歸農民,光電收入則由業者全拿。雲林農地1分地1年租金7千元,免租金讓H省了2萬多元,對家裡沒地、又想從事農業的他來說,是一大利多。
實際耕作後,H才發現問題不少。光電業者為了多發電,太陽能板設得相當密集,導致作物日照不足,種出來的玉米不是授粉不均缺粒,要不就是植株瘦小。此外,光電板的支架插滿田地,一般大型曳引機開不進去,H只能以小型中耕機整地翻土。
業者從未過問農作種植狀況,「他(指業者)只管他的東西(光電板)有沒有運作正常而已。」H無奈地笑了笑。他想不出方法修正這塊光電玉米田的問題,3個月後選擇放棄,3分地約莫可賣4萬元的玉米皆未收成,任其在原地荒蕪。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