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誠新綠能欠款逾10億元 台積電綠電供應商爆雷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台積電綠電供應商誠新綠能爆雷,遭控積欠工程款逾10億元。
台積電綠電供應商誠新綠能爆雷,遭控積欠工程款逾10億元。
積極響應RE100(全球再生能源倡議組織)減碳倡議,並宣布2040年達成淨零碳排的護國神山台積電,近期驚爆供給1年5億度綠電的供應商爆雷事件。本刊調查,在台南擁有全台最大漁電共生案場的誠新綠能(簡稱誠新)傳出積欠包商工程款逾10億元,已讓部分案場停工,甚至有包商懷疑誠新資金流向不明向檢調檢舉。由於台灣綠電供應不足,已讓台積電使用綠電比例遠落三星和英特爾等對手,如今又遇供應商爆雷,要如何克服難題,備受矚目。
「不管多貴,只要買得到綠電,我們一定買。」上週二護國神山台積電舉辦一年一度的股東會,首度以董事長身分主持的魏哲家台風穩健,面對股東千奇百怪的提問,不僅有問必答,更妙語如珠、金句連發。他被投資人關切有關台積電綠電採購的問題時,語氣堅定地回答,「台積電會賺錢,能對環保盡心力,是公司願意承擔的事。」才回答完畢,台下的股東們立刻響起熱情的掌聲給予肯定。
20250610fin001 (12)_2025-06-10.jpg
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今年在股東會上說,採用綠電成本雖高,但沒有關係,台積電願意承擔。
魏哲家發出的豪語,言猶在耳。殊不知,近期台積電的綠能供應商誠新綠能(以下簡稱誠新)竟然爆出積欠承包商工程款逾10億元的狀況,受害廠商已組成自救會,強烈要求誠新出面解決。

包商組自救會 四處陳情

5月27日,台南市中寮社區活動中心,聚集了十多位誠新的承包商組成的誠新材料自救會聯盟成員,高喊著:「還我錢來!」並向能源局與台南市政府官員陳情。「誠新造成包商工程款無法請款,導致周轉資金不足跳票、倒閉!已經請員工找其他工作。」一位自救會成員不滿地對本刊說。「我們公司因為被拖欠貨款,案場工程已經停下來了。」另一位包商哀怨地說。
20250610fin001 (3)_2025-06-10.jpg
誠新承包商組成自救會,在台南中寮社區活動中心向經濟部與台南市府官員陳情抗議。
還有包商被欠了幾千萬元的貨款,根本沒錢買材料、付員工薪水,但如果無法在案場完工期限內完成,恐怕還會被索賠。「我們只是小公司,手骨沒有那麼粗(台語,意指財力並不雄厚),不僅會倒閉,更怕衍生糾紛,吃上官司,還要賠錢。」一位包商憂心忡忡地說。

聯貸銀行股東 跟著受創

就在本刊實地採訪時,一位包商恰好接到來自檢調單位的電話,直言想了解案情來龍去脈。另位包商則對本刊說:「我已向南機組(調查局南部機動工作站)檢舉,因為誠新有拿到銀行聯貸,卻沒付錢給包商,更讓5月30日到期的升壓站工程都做不完,現在誠新沒付錢的案場都已停工,這些錢到底拿到哪裡去了?」自救會同時向金管會、聯貸銀行陳情,希望追查誠新資金流向,還他們生路。
20250610fin001 (2)_2025-06-10.jpg
誠新部分案場因為包商拿不到錢,已經停工。
本刊調查,此次爆雷的台積電綠電供應商—誠新來頭並不小。成立於2019年的誠新,幕後有不少知名股東,包括了新光金大股東林柏翰家族、遠雄人壽和全球人壽等金融壽險業者。2022年,誠新負責的全台最長民營升壓站輸電管動工,光輸電管線工程的投資金額就高達200億元,未來可供720MW輸電容量的太陽能電廠併聯。「誠新已找好簽證會計師,目標3年內掛牌上市。」董事長曾慶成豪氣喊話。
會讓誠新成為各界矚目焦點的關鍵是,2023年,護國神山台積電宣布與誠新子公司誠新電力簽訂200億度再生能源的採購合約。「本次簽訂每年10億度的長期再生能源合約,約當為25萬戶家庭一年用電量,5億度由台積電認購,另5億度由供應商共同認購,預計每年減少約50萬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台積電官網上寫道。
20250610fin001 (9)_2025-06-10.jpg
靠著台積電掛保證,2023年誠新順利獲得富邦銀與凱基銀主辦56.4億元聯貸資金 。(聯合知識庫)
拿著護國神山招牌掛保證,誠新順利取得由富邦與凱基銀行共同承辦的56.4億元聯貸資金,而旗下轉投資的新仁能源獲得由王道銀行主辦的64.4億元聯貸。「光靠聯貸,誠新就取得超過120億元資金,現在爆出積欠工程款,一旦財務真出狀況,不僅台積電綠電採購將出問題,就連聯貸銀行與股東都將跟著受創。」業內人士擔憂地說。
20250610fin001 (13)_2025-06-10.jpg

電場完工時程 恐將延宕

翻開台積電財報顯示,護國神山在2023年時就宣布,為配合RE100(全球再生能源倡議組織)的減碳倡議,淨零碳排的目標將從2050年提前到2040年,同時從3奈米製程開始,新設廠區的再生能源使用比重需達到20%以上,並逐年提升綠電採購量。
20250610fin001 (6)_2025-06-10.jpg
台積電先前表示,未來新設廠區,再生能源使用比重須達到2成以上。
理想很美好,現實卻很殘酷。因為台積電目前僅有海外子公司百分之百使用綠電,以全部台積電綠電使用比重來看,到2023年時,僅達11.2%,相當於25.9億度綠電,遠輸給英特爾逾九成,以及韓國三星的36%。「關鍵在於台灣在地綠電供應明顯不足,就算魏哲家想花錢採購,也難達到目標。」半導體同業搖著頭說。
20250610fin001 (4)_2025-06-10.jpg
台積電綠電使用比重僅有11.2%,遠落後競爭對手三星和英特爾。
原本台積電打算藉著向誠新每年採購5億度綠電,可以提高近二成的使用比重,但現在誠新爆出拖欠包商工程款,可能導致這些綠電案場完工時程延宕,甚至成為爛尾案,讓台積電出現綠電採購開天窗的窘境。「對想提高綠電比重的台積電,真是雪上加霜。」業者嘆口氣說。
20250610fin001 (7)_2025-06-10.jpg
誠新是台灣最大的漁電共生廠商,與台積電簽約每年供應5億度綠電。(翻攝誠新綠能官網)
值得注意的是,「誠新積欠工程款已不是1天、2天,有包商已被欠1到2年了。」一位太陽能電廠高層對本刊說,「被牽連的人像一串肉粽一樣,我看是很難收拾,台南市政府很清楚這顆燙手山芋,現在也剉著等。」

過度槓桿融資 財務困難

外界也好奇,有著護國神山加持,誠新為何會陷入付不出工程款的窘境呢?「誠新的問題主要有三個:第一是財力不足,過度槓桿。誠新早期募集資金就不順利,後來是台積電跟他們簽了購電合約,誠新拿著合約打廣告,知名度才逐漸打開。但財力不足的誠新,卻從收地蓋案場,到經營太陽能發電廠、養魚全都自己來,小孩玩大車,財務壓力當然大。」資深同業直言。
其次,政府對太陽能電廠的審查期拖長,導致利息壓力越來越沉重。「蔡英文總統時,太陽能電廠審議期約為3到4年,隨著開發利益受各方覬覦,2022年11月,台南學甲爆發槍手拿衝鋒槍朝市議員謝財旺服務處連開88槍,重傷外界對太陽能投資觀感,為避免類似事件,政府開始嚴審,導致時間延長為5到7年,等於是個案影響通案,由於誠新的貸款金額龐大、利息拖1到2年,財務只會雪上加霜。」業者進一步分析。
20250610fin001 (11)_2025-06-10.jpg
農業部政策改變,要求漁電共生業者必須養完魚後,才准讓太陽能電廠併網。
最後一個問題,則是漁電共生案場的通病。「太陽能業者不懂養魚,包括水質、土壤和細菌病毒傳染問題都非專業,無法跟漁民競爭。加上政府擔心假養魚、真種電,又嚴格稽核,如果未達標準,除罰款外,還有可能會被拔表,廢除許可執照,進入門檻遠比外界想像的高。」該業者搖頭說。
不過,有太陽能同業向本刊爆料,雖然誠新董事長是由林伯翰家族派任的曾慶成擔任,但幕後藏鏡人,是去年入主上市工具機廠商正峰工業董事長陳永倫。「誠新創辦人陳永倫原本在台北做土地仲介,從不動產賺到錢之後跨行進入太陽能產業。過去曾因投資訴訟遭到法院判刑,不適合擔任公司負責人,因此,誠新董事長改由曾慶成擔任。」同業對本刊說。
20250610fin001 (14)_2025-06-10.jpg

官方政策改變 周轉不靈

對此,本刊向陳永倫查證。陳永倫則鄭重澄清,自己早在3年前,就把股權全部賣給林伯翰家族,完全退出誠新,並且去年入主上市工具機廠商正峰工業並擔任董事長。
20250610fin001 (8)_2025-06-10.jpg
誠新創辦人陳永倫被指是幕後藏鏡人,他出面受訪表示,已退出誠新,目前擔任正峰工業董事長。
「我是做土地開發,不會蓋太陽能電廠,收完土地後就把股權賣給林伯翰,後續漁電共生工程都是林柏翰的新光國際主導。」陳永倫對本刊解釋,「這些案場的土地,都是我帶出來的誠新團隊去簽,所以碰到問題,還是會找我去幫忙。」
20250610fin001 (5)_2025-06-10.jpg
新光金大股東林伯翰(右)是誠新綠能重要投資者。
坦承自己離開誠新,但陳永倫仍對誠新狀況有所了解。本刊直球提問,「為何會鬧出拖欠包商工程款爭議?」陳永倫認為,主要跟政策改變有關。因為,原本誠新的營運模式是電廠做好就可併網,但是農業部政策卻有所改變,說要等養殖完後才能併網。「也就是蓋好電廠後,須花2年養魚養完後,才能併網拿到錢。」陳永倫說。
陳永倫直言,誠新手中4個案場都受到影響沒拿到錢,一個案場至少就差十幾億元,4個案場就等於有40億到80億元受影響。「誠新拿不到錢,就沒有錢可撥給包商,整個光電投資的大環境都慢下來了,連台積電也知道狀況。」問題是,誠新積欠包商工程款要如何解決?陳永倫對本刊表示,「誠新應該會找銀行支持,付利息給承包商慢慢解決。」
20250610fin001
漁電共生牽涉水質、土壤以及病毒傳染問題,並非太陽能電廠的專業。(翻攝自誠新綠能官網)
同業也擔心誠新爆雷事件,恐會殃及其他業者的融資。「未來銀行放貸給綠電產業,勢必會拿著放大鏡檢視營運計畫,及財務狀況。台積電在台的綠電採購,以及國內綠電產業發展,只會越來越艱辛。」光電業者苦惱地說。
20250610fin001 (15)_2025-06-10.jpg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