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門開啟,一閃一閃的流星燈,從BOSE喇叭裡陣陣放送薩可斯風,位於台北市西門商圈的「東一排骨」堪稱全台灣最浮誇的排骨飯,只要開門營業,老闆娘何淑麗就會優雅現身掌管外場,內場則由第二代兒子廖志展督軍,屹立超過半世紀的老店只收現金、不與Uber Eats、foodpanda合作,同時捨棄常溫食品團購市場,看似不合時宜,卻是固執的堅持。
台灣老店/華麗老食光 東一排骨

被百萬訂閱YouTuber Joeman形容是夜總會風格的台北「東一排骨」,以一塊帶有淡淡酒香的炸排骨在台北市西區屹立超過半世紀。戴著單邊珍珠耳環的老闆娘何淑麗始終優雅俐落,不和外送平台合作,不進入團購市場,時光宛如定格,想感受這老滋味的華麗澎湃,只能親自造訪。
儘管店面將參與都市更新,第二代兒子廖志展仍期盼延續招牌,與老員工攜手,讓好味道持續飄香。

時光倒回1971年,何淑麗和夫婿廖福達新婚沒多久便決定創業,儘管公婆反對、不願奧援,夫妻倆仍四處借錢,在開封街的小巷裡,租了10坪大的店面賣小吃,「東一食品店」開張。
獨門工法 酥香多汁
初期隱身巷弄的東一,創業維艱,何淑麗盡力滿足多樣口味,菜單上,肉羹、魷魚羹、魯肉飯應有盡有;為了抓住過路客目光,門口擺出一杯杯水果,兼做起冰果店生意;隨著研發菜色愈來愈多,有一回,何淑麗去日本旅行,眼見職人做事態度,最後決定簡化東一菜色,保留人氣較高的餐點,「現在就是兩個炒菜鍋,經營餐飲業還是要專一。」
憶起往事,何淑麗邊說邊笑:像是東一的招牌排骨、炸雞腿,是夫婦不斷調整口味的心血結晶,堅持選用現宰溫體豬肉和雞腿肉,吃起來不會硬,起初,何淑麗還會親自拍打排骨,平均每片重逾四兩,一天要拍上100斤,後來才加價請肉鋪幫忙;拍打後的排骨放入冰箱醃半天,醃料有蔥、香油、米酒、醬油及獨門香料,取出後,裹上番薯粉與酥炸粉調的粉漿,下鍋油炸。

咬一口排骨,外酥內多汁,帶著微微酒香,特殊的口味,讓東一的生意愈來愈旺;問起當年的競爭對手?何淑麗回憶,當時以台北市中華路為界,西門町一帶,賣排骨飯的店家並不多,另一家知名的老店是萬年大樓裡的「金園排骨」,至於對手的味道,何淑麗倒是一次也沒品嘗過。

儘管做出口碑,卻有客人抱怨店面太小、座位不夠舒適,頗有生意頭腦的何淑麗向鄰居親友借貸,狠砸千萬元買下延平南路二百多坪的預售屋,設置五百個座位,儘管公婆反對,她仍決心打造出台灣最大的小吃店。
裝潢華麗 藝人光顧
曾有媒體報導,東一排骨的前身是歌舞廳;何淑麗澄清:「剛買下店面時,還是毛胚屋,為了遮住裸露的管線,才在天花板加裝彩繪玻璃;因為丈夫愛熱鬧,又架設電視機、喇叭,共花了300萬元。」其實,不僅夫婿廖福達喜歡華麗排場,畢業於豐原商職的何淑麗,家族經營百貨行,從年輕時就有屬於自己的時尚品味,即便是賣排骨,她說:「那時候剛結婚,年輕嘛!我還跟流行、穿迷你裙攬客呢。」
1979年,東一食品店遷入現址,改名「東一排骨總店」,力推4種便當:排骨、雞腿、魚排、咖哩,後來又研發牛腩、麻油雞2種口味;何淑麗自豪地說:「以前博愛特區較繁華的是漢口街、開封街,若彎進延平南路,多半是到東一吃飯,導演蔡明亮、影星秦漢、港星鍾鎮濤…都曾是座上賓。」

只是既然稱「東一排骨總店」,那麼分店何在?何淑麗透露,早年公婆在鄰近的漢口街開麵包店「東方食品」,隨著東一的生意蒸蒸日上,她不忍心公婆年事已高,凌晨3、4點還要起床揉製麵糰、做早餐生意,便和婆婆偷偷商定,趁公公出國旅行,把麵包店改裝為「東一排骨分店」。
1980年代,親戚曾各自以「東一排骨」的名號,在台北市信義路、忠孝東路、仁愛路展店;10年前,也有親戚開「東漾排骨」,然而這些分號先後退場,何淑麗直言,要經營餐飲業,若店面並非自有,租金壓力很大,更不用說近年來連工讀生都請不到,自然很難經營下去。
粉絲擁戴 二代接班
探問起老店的全盛時期,何淑麗回憶,1980年代尾聲,街頭運動風起雲湧,警察跟著忙翻天,東一排骨附近有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台北市刑大,坐擁便當訂單地緣優勢,在中正一、二分局員警加持下,生意攀向高峰,尤其是「拆除中華商場」時,光是一天中午時段,各分局的便當訂單加起來高達4千個,天還沒亮便要開始煮飯、備料,以當時一個便當60元計算,東一排骨單日中午營收就有24萬元。

那是狂飆的年代,台股交易熱絡,即將攻上史上第一次萬點,何淑麗形容,號子除了叫便當,還會叫果汁外送,一次起碼3、40杯;有時投資客吃膩便當,想換換口味,東一還會因應需求,特製水餃、米粉湯、鹹粥,「如果不想放棄生意,就要不斷改變。」
好滋味,再加上周到的服務,讓東一排骨擁有不少死忠粉絲,早年曾有老客人出國時,還會請何淑麗幫忙炸20片排骨,當作另類「伴手禮」,解饞也解鄉愁;大約20年前,第2代兒子廖志展和妻子一結婚,被叫回東一接家業,也傳承醃料配方;如今廖志展已50歲出頭,仍是老員工口中的「少爺」。

「小時候對東一的印象,就是比別家店更大間的排骨便當店!」廖志展笑說,接家業前,他在健身房當教練,勞力活對他來說是「小意思」,接班後,一個人能打掃300坪店面,最高紀錄1小時炸300片排骨,後來得了板機指,現在真的沒辦法這樣操。
在廖志展眼中,母親何淑麗不太會老、意志力比他更強,超過半世紀以來,老店結帳、出菜全靠何淑麗的大腦;儘管廖志展有意評估投入常溫食品市場、與外送平台合作,最後都被何淑麗打槍,只因為對股權結構單純的老店來說,「要拆帳太麻煩」了。
但為了店裡的服務,老店倒是與時俱進,就譬如為迎合台北市西區愈來愈多的觀光客,老店的菜單多了韓語、日語、英語,每到週末,何淑麗還會去建國花市買花,妝點店裡的風華─這也吸引不少戲劇、MV到東一排骨取景,甚至連百萬訂閱YouTuber Joeman今年挑選「五間台北知名排骨飯大對決」時,都將東一排骨選入參戰。
等待都更 延續品牌
繁華落盡,隨著台北市商圈軸線翻轉,東一排骨的業績已不若當年輝煌,10年來大概衰退5成,廖志展透露,父親近年較少到店,他要坐鎮老店,妻子也會幫忙母親顧櫃台;店裡不少叔叔、阿姨都是看著廖志展長大,觀察東一排骨的服務生,絕大多數是7、80歲的老員工。
惜情的何淑麗,曾面對金錢誘惑,有人出價1億元,要買斷東一排骨的品牌和店面,最後,何淑麗婉拒。如今,根據台北地政雲的最新土地公告現值,東一排骨店面每平方公尺上看70萬元,換算一下,光是每坪土地的公告現值就超過200萬元,廖志展透露:「現在東一排骨在等店面都更,大概還要4、5年,未來會考慮開放加盟,如果店員數量足夠,會承租店面,繼續經營東一排骨。」
打理東一排骨超過半世紀的何淑麗沒打算退休,她說:「退休會讓身體不好,我都趁星期一公休時,約早上8點做臉…」為何閒不下來,她淡淡說,只是希望給下一代更好的生活環境,她也不喜歡下一代繼續接棒,希望有大企業接手東一排骨這個品牌,這一刻,才讓人發現,原來東一排骨能屹立超過半世紀,其實全都是母親的韌性。

東一排骨
- 地址:台北市延平南路61號2樓
- 電話:(02)2381-1487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